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3月1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缺铁性贫血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改善 - 数字报刊系统 肺部感染患者的饮食与运动护理 口腔修复——重塑完美笑容 缺铁性贫血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改善 肥胖症:健康生活的“隐形杀手”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缺铁性贫血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改善

作者:钦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石克凤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不足所引发的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症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较高。饮食调理是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可以有效地改善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本文为您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饮食调理改善缺铁性贫血。

 

铁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在人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铁元素在人体中的这一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氧气对于人体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功能发挥是必不可少的。一旦铁元素摄入不足,血红蛋白的合成就会受到影响,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引发贫血。

此外,铁元素参与能量代谢、免疫功能和细胞生长等生理过程。在能量代谢方面,铁元素是参与线粒体中呼吸链的重要成分,能够促进细胞产生能量。在免疫功能方面,铁元素对于维持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在细胞生长方面,铁元素是合成DNARNA等重要细胞物质的必要元素,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分裂至关重要。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可能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消化,进一步加重贫血。

严重贫血时,还可能导致脸色苍白、唇色发白、指甲变薄易碎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外貌和自信心,使患者感到不适和自卑。

若您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确诊是否为缺铁性贫血。早期发现和治疗缺铁性贫血对于改善症状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在确诊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补充铁剂等措施。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康复。

 

缺铁性贫血的饮食调理

缺铁性贫血的饮食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增加铁的摄入:为了满足身体对铁的需求,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多食用富含铁元素的食物。红肉是铁元素的重要来源,如牛肉、羊肉等。动物肝脏也富含铁元素,如猪肝、鸡肝等。此外,蛋黄也是铁元素的良好来源。除了动物性食物,豆类、绿叶蔬菜和坚果等植物性食物也含有一定的铁元素。这些食物中的铁元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是缺铁性贫血患者饮食调理的重要方面。

2. 促进铁的吸收:维生素C在促进铁元素吸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铁的吸收率,缺铁性贫血患者应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的摄入,如柑橘类水果、草莓、番茄等。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C可以与铁元素结合,形成更易被吸收的复合物,从而提高铁的生物利用率。此外,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花生等,也有助于铁的吸收。维生素A和维生素E能够改善肠道环境,促进铁元素的溶解和转运,从而增加铁的吸收。

3. 避免抑制铁的吸收:缺铁性贫血患者应避免食用含有鞣酸、草酸等成分的食物,因为这些成分会与铁元素结合,影响铁的吸收。常见的含有鞣酸的食物有茶叶、咖啡和红酒等,而含有草酸的食物包括菠菜、豆类和巧克力等。此外,高磷食物如奶酪和巧克力也应该适量控制摄入,因为磷元素会降低铁的吸收率。在饮食调理中,患者应该注意食物的选择搭配,避免摄入这些不利于铁吸收的食物,以确保身体能够充分吸收铁元素。

4. 保持饮食均衡:缺铁性贫血患者应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鸡肉、豆类等;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5. 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如果通过饮食调理无法满足身体对铁的需求,缺铁性贫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但补充铁剂时应遵循医嘱,注意剂量和用药方式。过量摄入铁剂可能导致身体不适,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患者在使用铁剂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结论

缺铁性贫血需注重饮食调理,多摄入红肉、动物肝脏、蛋黄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同时,增加柑橘类水果、草莓、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促进铁的吸收。避免摄入茶、咖啡、红酒等抑制铁吸收的食物。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若饮食调理效果不佳,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总之,合理饮食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