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发现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虽然胰岛素的种类和注射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但胰岛素注射引起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大疙瘩”仍较为普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视诊和触诊来评估皮下脂肪增生,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率在38%~59%之间
胰岛素属于生长因子,有促合成作用,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容易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和出现硬结。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是指与胰岛素注射相关的局部注射部位不良反应,表现为该区域的皮下脂肪增生、增厚、由软变硬或出现质地较韧的肿胀。由于注射部位选择习惯,皮下脂肪增生常见部位在腹部和大腿外侧,上臂及臀部相对较少。
皮下脂肪增生危害严重
1.影响胰岛素吸收: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过程中没有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导致皮下脂肪增生。使注射部位疼痛感减轻,患者更愿意在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导致注射部位胰岛素吸收减少,降糖作用减弱,餐后血糖显著升高;
2.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出现皮下脂肪增生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更大,血糖控制更加困难,酮症酸中毒及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
3.增加医疗花费:由于注射在胰岛素增生部位的胰岛素吸收减少,降糖作用减弱,使患者每日胰岛素剂量增加,导致出现难以接受的高血糖或者低血糖事件,进而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及就诊次数,导致整体医疗支出大幅度提高。
如何预防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
重复使用注射针头、存在漏液现象、未正确轮换注射部位等均可导致发生胰岛素注射相关的皮下脂肪增生;在实际临床中,可从这几个因素出发,规范患者注射操作,预防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的发生。
1.规范进行注射部位轮换
预防皮下脂肪增生重要的方法是正确、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轮换(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区域轮换(小轮换)
大轮换:将每个区域轮换的注射部位分成4个象限(腹部)或2个象限(大腿、臀部和手臂),1个象限使用1周,然后在下周以顺时针方式移动到另一个象限;或者是1次1个象限,每次都替换;每次注射时,在距离上次注射至少1cm(约成人一指宽)的位置进行注射,每次注射前检查皮肤,避开在皮下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以避免重复组织创伤。
2.每次注射使用新注射针头
重复使用注射针头会增加皮下脂肪增生风险,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发生脂肪增生的概率越高。因此应充分向患者强调每次注射使用新针头的必要性。
3.选择合适长度的针头
胰岛素注射针头长度是否与皮下脂肪增生有关,目前的证据尚不一致。但有研究发现,针头越长,皮下脂肪增生率越高;使用8mm针头时发生率为62.9%,使用4mm时针头发生率仅为47.4%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正确区域
各注射部位的注射区域应选取皮下脂肪丰富、没有较多神经分布的区域。
1.腹部注射区域:选择耻骨联合以上1cm,最低肋缘以下约1cm,脐周2.5cm以外的双侧腹部;但是越靠近腰部两侧,皮下组织厚度也会变薄,容易导致肌内注射。
2.大腿注射区域:选择双侧大腿前外侧的上三分之一这个部位皮下组织较厚,且离大血管和坐骨神经较远,可避免针头导致的外伤。
3.上臂注射区域:选择上臂外侧的三分之一,可选择侧面或者后侧部位,该部位皮下组织较厚,肌内注射风险较低。
4.臀部注射区域:选择双侧臀部外上侧。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对于药物的吸收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根据不同注射部位对胰岛素的吸收速度,腹部是最快的,其次是上臂、大腿和臀部。因此,针对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应选择最佳的注射部位。
对于餐时短效胰岛素或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大腿和臀部是最佳注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能够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水平。对于中长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同样选择大腿和臀部作为最佳注射部位,以确保药物能够稳定地释放并维持较长的药效。
对于预混人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早上注射的最佳部位是腹部,而睡前则建议注射在大腿或臀部。这种注射部位的轮换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并减少皮下脂肪增生的风险。
为了预防皮下脂肪增生,患者应规范注射操作,正确轮换注射部位。对于长期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可通过多方面的教育干预,如注射技巧培训、注射部位的轮换方法等,确保患者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胰岛素,从而有效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