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菌群移植治疗逐渐成为临床中的“明星”,对治疗多种疾病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菌群移植目前已临床应用于慢性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性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不仅如此,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也已经得到临床医学指南及共识所推荐,但很多人不了解相关知识,存在诸多质疑声音。本文就围绕菌群移植治疗自闭症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菌群移植治疗知多少
菌群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以下简称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一定方式移植到患者肠道内,调节肠道菌群失衡,重建具有正常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也被称为“粪菌移植”“肠菌移植”。近10年来,目前已被临床医学指南及共识推荐用于应用于自闭症的治疗。2020年7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布了两份FMT的专家共识,治疗疾病涉及神经精神(自闭症、帕金森疾病、抑郁)、代谢和免疫等肠道外疾病;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2020年全年已完成12000例上述病例的菌群移植治疗;该技术在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江苏、山东、广东、山西都经过了省医保局的审批获得正式的医疗项目编码,其中江苏、上海已经将FMT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016年7月《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布《关于儿童粪菌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近些年,临床中针对菌群移植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目前已被临床医学指南和共识推荐应用于自闭症、多动症、焦虑、抑郁、慢性便秘、腹泻、肠易激综合征IBS、炎性肠病IBD等肠道内外功能性和器质性病、代谢系统和肿瘤免疫等疾病等治疗。一般情况下,自闭症儿童在菌群移植治疗中推荐使用口服肠菌微胶囊,本项技术操作简便,副作用极小,安全可行。
用菌群移植治疗自闭症,靠谱吗?
靠谱。经临床研究发现,肠道菌群是脑肠轴最重要的媒介,其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会影响肠和脑神经递质的释放,这样会影响到人体迷走神经的活性,而其中的精神系统异常也会对肠道功能产生影响,相应的也会造成肠道菌群出现失衡或者紊乱现象。由此分析可知,脑—肠—菌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肠道菌群和自闭症患儿病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恢复肠道功能对治疗自闭症治疗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并且经分析临床数据可发现,针对自闭症合并肠道菌群紊乱患者采用菌群移植治疗有着耐受性好、副作用轻和严重副作用极其少见的特点,所以这一治疗方法已经成为自闭症治疗中重点研究的方向。
用菌群移植治疗自闭症,这些知识需要了解
1.移植规范
在开展菌群移植治疗中需要对医疗机构、患者状态等进行科学评估,只有满足实际要求和标准才可进行移植。其中医疗机构开展FMT治疗应当与其功能、任务和技术能力相适应,有合法的粪菌捐献来源,并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治疗条件。并且移植人员也要具备相应的资质,不符合患者坚决不可移植。
2.供体筛选
供体筛选是移植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选择的供体需要从生理、心理、个人情况、稳定性、持续性、限食耐受性以及遗传学等角度进行,必须严格依据规范进行。在自闭症的供体筛选中需要注意,对于健康儿童的供体筛选标准与成人相似,但在其中还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重点筛查。在筛查中要注意重点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与患儿的性别、年龄阶段要相同的供体,这样才能够保障移植的效果。同时为保障移植有效性,需要要求捐赠者在提供粪便菌群前1周不能摄入高致敏食物,并且尽量选择自然分娩、足月、母乳喂养的婴儿,这一类型的捐赠者对重建自闭症患儿的肠道菌群平衡、修复其受损的肠黏膜和免疫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3.移植控制
为保障移植的有效性还需要对各项移植准备以及相关工作进行控制,确保各个环节都能够依据规范和标准进行。其中菌液制作要遵循菌液制备标准操作流程的规范,并且在移植过程中也要严格依据标准和规范进行,其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耐受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总之,菌群移植对自闭症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此项技术的推广,可以便更多的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