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一个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疾病,尽管其名字包含“猴”,但猴痘病毒并不是猴子带来的。本文为你揭示猴痘的起源,以及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这种病毒的传播。
猴痘病毒的起源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1958年首次在猴子中发现该病毒。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标本中首次分离到猴痘病毒,为首例确诊的人类猴痘病例。猴痘病毒的宿主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非洲啮齿类动物(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可能为其自然宿主。
猴痘病毒感染的症状
1.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2.传染期: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有调查提示一些病例可能在出现症状前1~4天存在传染性。
3.早期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和淋巴结肿大等。
4.皮疹和黏膜疹:通常在热退后出现,有些病例可出现在全身症状之前。皮疹发生常经过斑疹、丘疹、水疱、脓疱、结痂至痂皮脱落几个阶段,不同形态皮疹可同时存在,可伴有明显痒感和疼痛。可累及口腔咽喉黏膜、肛门、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痂皮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瘢痕,瘢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5.病程及严重程度。猴痘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猴痘病毒的传播方式
1.传染源
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症状出现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形成新皮肤之前具有传染性,其中发疹期间传染性最强;有调查提示,在出现症状前的1~4 d有一些病例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黏膜和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还可能通过飞沫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传播、性行为传播(包括同性性行为和异性性行为)、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动物与人之间,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或者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体液而感染。因此,猴痘病毒的防控非常重要,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阻断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猴痘病毒(MPXV)是天花病毒的近亲,人群普遍易感。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高风险人群
猴痘病毒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和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这些人群与患者接触频繁,容易接触到病毒。此外,野生动物交易者和处理动物产品的人员也是高危人群,因为这些人员容易接触到携带病毒的动物。为了降低感染风险,这些人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等。
感染猴痘如何消毒?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痂皮、土壤和衣物、床上用品等物体表面可生存数月。该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剂及紫外线可有效灭活病毒,对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敏感。
如何进行自我监测早发现?
1.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2.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4.出现临床症状或者有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接触史应主动到医院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相关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
如何预防猴痘
首先,要重视手卫生,避免病毒通过接触传播。猴痘病毒可在干燥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并可经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因此要避免污染物品接触破损皮肤。
其次,应避免与发热伴皮疹和淋巴结肿大的人员接触,并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尤其是患病的动物。
此外,前往疫情高发区时应加强个人防护,遵守当地防控措施,降低感染风险。在娱乐场所应避免与陌生人发生亲吻等亲密行为。
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诊,医生会根据流行病学史和皮疹特点进行判断,并采集样本开展检测以明确诊断。病例应到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总之,防范猴痘病毒需要我们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并及时就诊。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结论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需从多方面防控。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病毒动物、遵守规范接种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医疗机构也应制定防控措施,加强患者管理和环境卫生,降低猴痘在医院传播风险。只有公众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猴痘疫情,保障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