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4月1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胃溃疡的症状及治疗方式 - 数字报刊系统 胃溃疡的症状及治疗方式 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的早期预警 白带:女性生殖健康的一面“镜子” 全科医生如何对患者进行随访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胃溃疡的症状及治疗方式

作者: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李宗寿

相信大部分人对胃溃疡并不陌生,甚至也有不少人将胃溃疡视为自己的“老毛病”。胃溃疡确实是一种相当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且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患病。不过依照临床数据来看,不同年龄段的患病人群中,40—60岁的中老年患者是最为多见的,且男性发病率普遍要高于女性。

 

 什么是胃溃疡?

胃溃疡属于消化性溃疡中的一种类型,一般是指发生在胃体内壁的溃疡形式。每个人的胃内壁都有一层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的胃黏膜,当胃黏膜因某种因素发生破损时,便会在该部位出现溃疡,随形成胃溃疡。

在医学领域当中,胃溃疡同样有着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但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多会依照胃溃疡得具体部位及患者胃酸分泌量来评估分类。最为常见的胃溃疡类型是发生在胃小弯角附近;还有一种则需要格外注意的溃疡形式,是发生在胃上1/3处或贲门周围的胃溃疡。此种类型极易引发患者胃出血或胃穿孔,因此十分危险。

除此之外,患者如果在接受12周胃溃疡治疗后仍然无法彻底治愈,临床会将此类情况归为“难治性胃溃疡”,需要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护理,尽可能抑制胃溃疡复发。

 

 胃溃疡的病因是什么?

在临床上,大多数胃溃疡患者的致病因素多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其不仅会促进胃酸分泌,还会损伤内壁黏膜,从而进一步加重胃溃疡的病理程度。

目前市面上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同样是导致胃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且据相关报道称,在西方国家中,大约有25%的胃溃疡患者是在服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引起的。

 

 胃溃疡的症状有哪些?

1.典型症状

胃溃疡的腹痛形式多发于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最常见的症状则表现为胃部灼烧痛,疼痛一般会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不等,且在服用抗酸剂药物以后,疼痛反应会减弱或停止。但这并不代表成功治愈了胃溃疡,反而依旧会在近几天或几周之内反复出现,令患者不堪其扰。

2.伴随症状

除上述典型症状表现以外,患者还有可能存在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及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呕吐或呕血亦是胃溃疡患者可能存在的症状表现之一,呕出的血可能呈红色,也有可能呈黑色;患者可能会感到恶心、胃胀、嗳气,且饱腹感较强;粪便颜色可能呈暗红色,亦有可能为柏油样的黑色粪便。

胃溃疡进展为胃癌的概率低于1%,多数胃溃疡患者不需要过于担心癌变的风险。但如果就诊时,医生怀疑溃疡逐渐出现癌变表现,一般会建议患者接受组织学检查及胃镜,进一步确认溃疡病灶区。

 

 胃溃疡如何治疗?

1.药物治疗

胃溃疡的病因主要与胃黏膜受损、胃酸分泌合成过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药物治疗方面,临床会着重针对具体病因用药。目前主张联合用药为主,且需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灵活组成不同的治疗妨碍,亦有可能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合用药方案。

(1)抑酸治疗:不仅能降低胃内酸度,亦与溃疡最终愈合存在着直接性关系。因此,治疗胃溃疡时,临床通常会采用标准剂量的质子泵抑制剂,每日一次、早餐前半小时内服药。在经过6—8周的治疗后,大多可具有显著的疗效。

(2)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抗感染治疗,且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阳性消化性溃疡的基础治疗方案,更是愈合溃疡及预防溃疡复发的有效防治手段。

(3)胃黏膜保护治疗: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亦可提高患者消化性溃疡的鱼和治疗,大大减少了溃疡的复发几率。此类治疗手段联合应用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可针对难治性溃疡、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复发溃疡及巨大溃疡的患者进行治疗,且整体疗效较好。

2.手术治疗

多数患者在接受过系统化的药物治疗后,基本就可以痊愈。但并不排除有小部分患者的病理情况需着手进行手术切除溃疡部位,避免病灶癌变或复发。

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多为:难治性溃疡、部位特殊溃疡、大量或反复出血且药物或内镜治疗无效及穿孔患者、疑似恶性肿瘤溃疡、幽门溃疡伴瘢痕性梗阻且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均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溃疡切除。

以上,就是本篇科普的全部知识点。除了医疗手段的干预治疗以外,胃溃疡患者还应时刻规范日常中的生活习惯,如果仅仅依靠药物或手术进行疗愈,效果往往不会太尽如人意。因此,患者应严格遵循少食多餐、饮食清淡、规范运动等原则进行胃部调理,切不可出现暴饮暴食、进食辛辣刺激、饮酒、抽烟、饮用过量咖啡等对胃黏膜不利的行为。当胃溃疡复发时,患者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因胃部反复胀痛难忍,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