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阳光和煦,正是孩子们户外活动的黄金时节。然而,随着气温的升高,手足口病也进入高发期。为了守护孩子们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预防知识,做好防护措施。
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常见。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以夏秋季最多。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多数症状轻,病程自限,1周左右自愈。少数患者表现为重症手足口病,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尤其是脑干脑炎患者可能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甚至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1.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无明显前驱期,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鼻咽分泌物及粪便中,一般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口鼻分泌物、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及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患者的黏膜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触由其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以及医疗器械等均可感染。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低年龄组儿童(5岁以下儿童为主,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最为易感,成人大部分为隐性感染。
4.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流行形式多样,无明显地区性,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温带地区冬季感染较少,夏秋季5-7月可有一明显的感染高峰。在流行期间,常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有时可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重症及死亡病例中EV71占大多数;EV71短期内易造成暴发流行。
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
1.个人卫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首要措施。具体包括: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注意皮肤护理等。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水彻底清洗双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物品、饭前便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同时自己也要做好表率。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皮疹部位,以免引发感染。
2.环境清洁与消毒
保持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环节。家庭清洁:定期打扫家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经常接触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公共场所清洁: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环境卫生。
3.避免接触传染源
减少与患者的接触:尽量避免与患有本病的病人接触,特别是在其发病初期和高峰期。如果家中有患儿,应做好隔离措施。隔离措施的必要性:对于已经确诊的患儿,应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人。患儿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应隔离患儿至体温正常、皮疹消退,一般需2周。患儿所用物品应彻底消毒,一般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4.早期识别与隔离
家长和老师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皮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孩子的接触史。一旦确诊,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病毒传播。
5. EV71灭活疫苗接种
目前EV71灭活疫苗已应用于临床,但仅能预防EV71所致手足口病,并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所致手足口病的流行。这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因此,家长应尽早带6月龄至5岁的儿童到疫苗接种单位给孩子接种2剂次的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6.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的预防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和家长的防病意识。做好儿童晨检、午检和缺勤追踪工作,及时发现和隔离患儿。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和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根据儿童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手足口病发生,以及与手足口病发病患儿接触的密切程度,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结语
预防手足口病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掌握个人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疫苗接种等关键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病意识。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