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慢性的精神障碍,包括个人感知觉、情感、行为等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各种幻听幻视、被害妄想等症状,将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极大影响。那么,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患者具体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哪些?应该如何治疗呢?以下这些关于精神分裂的事儿,你知道哪些?一起来看!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生理、心理等,具体如下。
(1)遗传因素。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同卵双胞胎中一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另一个人的发病率为40%至60%。家族中有精神疾病患者,那么后代诱发精神分裂的概率将显著提升。
(2)生理因素。对于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功能障碍、脑内神经生化物质不平衡、神经发育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人群,大脑结构可能存在细微的病理变化及神经功能缺陷,将引起大脑功能紊乱,从而增加精神分裂的可能性。
(3)心理社会因素。常见心理社会因素有压力、焦虑、人际关系等,可能引起神经递质分泌的紊乱,从而引发精神分裂症。
(4)应激和心理创伤。在日常生活中,经历重大变故的人群,如丧亲、失去工作、离婚、失恋、情感虐待、身体虐待等事件,患者心理将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当波动突破患者承受的最大程度时,便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
(5)药物因素。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有效控制疾病,但长时间滥用药物便可增加精神分裂出现的风险,如大麻、安非他命、迷幻剂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哪些临床症状?
因个体差异和诱发疾病的原因不同,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包括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思维和行为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等,具体如下。
(1)幻觉。患者出现的幻觉具体表现为幻听、幻视、幻嗅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味觉幻觉或者触觉幻觉等,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2)妄想。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歪曲的信念或者判断,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这些妄想会让患者对现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3)情感淡漠。患者可能对生活中的事物缺乏兴趣、热情或者关心,表现为情感淡漠、情感贫瘠等,对周围的人、事、物缺乏情感反应。
(4)思维和行为紊乱。患者的思维和行为可能会变得混乱无序,缺少逻辑性和连贯性,出现思维迟缓、言语贫乏、行为刻板、自我忽视等表现。
(5)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分散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意等症状,患者可能会难以保持专注、容易分心或者失去兴趣。
(6)社交退缩。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都有回避社交的表现,可能有避免与他人交谈或者接触的心理。
精神分裂应该如何治疗?
临床治疗精神分裂以缓解患者症状、有效管理患者精神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常依据患者实际病情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支持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制定个体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疗效,具体如下。
(1)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症状、改善病情。在进行药物选择的过程中,应对患者的病情、症状、身体情况、药物副作用等进行综合评估,治疗中定期调整用药剂量,并密切关注出现的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有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
(2)心理支持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治疗是治疗精神分裂患者常用方法。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逐步克服自身焦虑和恐惧的方式,摆脱疾病的影响,需要长期坚持。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家人、朋友的支持,能帮助患者建立起克服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并且能让患者在情感上获得关爱,从而能有效增加患者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助于病情缓解。
(3)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具体包括职业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自我管理训练、健康生活管理等,帮助患者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加强自我管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克服疾病。
总而言之,精神分裂症属于慢性精神障碍,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思维和行为紊乱、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等是患者可能出现的典型症状。临床常采用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家庭和社会支持、康复训练等个体化、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对患者疾病进行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