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节奏加快、饮食结构改变,导致胃部疾病高发。传统的手术需要切除大部分或整个胃,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给患者带来沉重负担。有幸的是,医学进步带来了ESD技术,这是一种在胃镜下进行的微创手术,通过高频电刀和黏膜下注射的方式,将病变组织完整剥离和切除。ESD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费用低,这种手术方式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可免除传统手术的风险,已逐渐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首选方法。本文将深入解析ESD的适应症和操作流程,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技术的优势。
ESD技术的原理与优势
ESD技术,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它利用高频电刀与黏膜下注射相结合,通过胃镜直视下,将病变组织完整剥离。操作过程中,医生先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标记,再注入药物使黏膜层与肌层分离,最后利用电刀逐层剥离病变组织并切除。ESD技术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费用相对较低,且能保留胃的完整性,避免了大范围切除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患者通过ESD治疗,不仅能有效去除病变,还能快速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ESD技术的适应症
早期胃癌:通过染色、放大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肿瘤局限于黏膜层及没有淋巴结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较大的平坦息肉:息肉直径大于2cm,特别是平坦息肉,因其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推荐使用ESD治疗。ESD技术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减轻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和恢复时间延长的问题。
黏膜下肿瘤:对对于经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黏膜下病变,ESD技术可以完整剥离病变。由于这些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传统手术难以处理,而ESD技术的微创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ESD技术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ESD技术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评估:在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 WLE)下逐步检查胃腔结构,了解病变的大小、部位和形态,观察有无溃疡、出血,联合窄带成像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NBI)、放大染色内镜、EUS等检查对病变进行充分评估,明确大致范围及浸润深度。
标记:观察病变边缘,于病变外围3-5mm处进行标记。
黏膜下注射:使用注射器将注射液注入黏膜下,紧靠标记边缘外侧进行多点的黏膜下注射,使黏膜层与肌层完全分离,若完全分离则为抬举征阳性,可继续以下操作。
切开:使用Dual刀沿病变周边的标记点外侧缘切开黏膜。
剥离:使用Dual刀或IT-2刀沿边缘逐渐剥离病灶,操作过程中可追加黏膜下注射,对于剥离过程中出现微量出血、裸露的血管等情况时,可及时使用收缩血管的药物、热活检钳电凝或止血夹夹闭处理。
ESD手术,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一种针对消化道早期癌症及癌前病变的微创治疗手段。术后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饮食方面,术后患者需禁食1天到3天,然后从流食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食和全食,以确保胃肠道的逐步适应与恢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饮食计划,确保营养摄入充足且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过大负担。
其次,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腹部症状。若出现腹痛加重、腹胀等异常情况,需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术后创面脱痂也是观察的重点之一。脱痂过程中可能出现再次出血的情况,因此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呕血或便血等症状,以及便血量是否增加。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处理。
在精神方面,医护人员会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感受和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保持放松、乐观的心态,促进术后恢复。
总之,ESD术后对患者的观察需全面、细致,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全、顺利地度过恢复期。
患者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我们提供以下指导建议:首先,务必遵循医生的饮食指导,逐渐从软食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其次,合理安排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切勿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或抑郁,积极面对生活。最后,定期回医院复查,及时与医生沟通身体状况,确保康复顺利。通过我们的指导,相信您能够更好地康复,早日恢复健康。
结语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ESD技术已经成为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物的理想选择。相比传统手术方法,ESD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费用低等优势。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ESD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当面对早期消化道肿物时,我们可以勇敢地选择ESD技术进行治疗,与疾病优雅地告别。最后祝愿所有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迎接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