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如同一台精密的泵,不停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而心脏瓣膜,就是这台泵中的关键“阀门”,它们确保血液在心脏内单向流动,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然而,当这些“阀门”出现问题时,心脏瓣膜病变会悄然而至,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本文旨在带您深入了解心脏瓣膜病,学会如何守护我们的心脏“阀门”。
心脏瓣膜病的概述
心脏瓣膜病是指心脏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所导致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它主要包括瓣膜狭窄和瓣膜关闭不全两种类型。瓣膜狭窄是指瓣膜开放受限,血液不能顺利通过“阀门”,阻碍血液正常流动;而瓣膜关闭不全则是指瓣膜关闭不严,部分血液通过“关闭不严的阀门”返流。
心脏瓣膜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炎症性(急性/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梅毒)、先天性发育异常、老年性退行性病变、免疫性(风湿、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代谢性(黏液样变、Marfan’s综合征)等都是常见的诱因。
二、心脏瓣膜病的危害
心脏瓣膜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心悸、气短、乏力、胸闷等,这些症状在活动时尤为明显。随着病情的加重,出现更加严重和复杂的病情:当心脏瓣膜不能有效地打开或关闭时,可能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脏扩大、从而引发心力衰竭;同时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导致晕厥或者心脏骤停;如合并血栓形成,可能会导致血栓脱落引起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可能严重并发症。
心脏瓣膜病的检查与诊断
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疾病发病发展的相关信息。根据病情描述进行相关检查,包括心脏听诊初步排查心脏瓣膜区是否有杂音。包括实验室检查、了解相关生化指标。
影像学检查在心脏瓣膜病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是确诊心脏瓣膜病最敏感、可靠的方法,就像心脏外科医生的眼睛。心脏超声可观察瓣叶的活动度、瓣叶的厚度、瓣叶是否有钙化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瓣膜病变等,还可对房室大小、室壁厚度和运动、心室功能、肺动脉压、其他瓣膜异常和先天性畸形等方面提供信息,从而有利于干预方式的选择。并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医生还可能疾病特点进行心脏磁共振(CMR)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检查,了解瓣膜情况、心肺情况,心肌及冠状动脉等情况,以更全面地了解病情。此外可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电活动,进而发现患者有无心脏增大、心室肥厚的证据,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脏病变。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因病情而异,不同的瓣膜、不同的病因,病变的性质不同,治疗的方法不尽相同,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内科药物治疗是心脏瓣膜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旨在缓解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并预防并发症。轻症患者可以通过内科药物治疗,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另外针对不同情况使用药物治疗,例如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心脏瓣膜病,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于伴有房颤的患者,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对于心功能不全者,服用强心、利尿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同时对于采用机械瓣置换者,需终生服用抗凝药物。
当药物治疗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手术治疗成为必要选择。心脏瓣膜手术方式包括两种类型:1、瓣膜置换术即切除原有的病变瓣膜,置换人工瓣膜;2、瓣膜成形术即保留原有瓣膜、在原有瓣膜基础上进行修复。
心脏瓣膜的手术治疗分为采用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微创手术(小切口)瓣膜手术、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手术。
对于重度瓣膜疾病,手术是根治的唯一手段,但全面规范的药物治疗,能治疗瓣膜病的并发症、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让患者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所以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诊,根据病情精准使用药物,切勿自行停药。
心脏瓣膜病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心脏瓣膜病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健康饮食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保持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血管问题。对于已患病人群来说,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应遵循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并定期随访;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以提高心肺功能;同时接受心理调适以减轻焦虑和压力。
结语
心脏瓣膜病不容忽视,守护心脏“阀门”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心脏瓣膜病。通过科学认知、及时检查与有效治疗,我们能够降低疾病风险,重拾健康生活。让我们携手关注心脏健康,用知识武装自己,为心脏瓣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