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4月0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母乳喂养是宝宝最好的食物 - 数字报刊系统 母乳喂养是宝宝最好的食物 妊娠期糖尿病:甜蜜的负担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药物治疗须知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乳喂养是宝宝最好的食物

作者:钦州市中医医院 王家娟

在我们的生活中,食物是我们获取营养、保持健康的重要来源。对于新生的宝宝来说,他们需要一种特别的食物——母乳。母乳喂养,作为最自然、最健康的喂养方式,它不仅为宝宝提供充足的营养,还为母婴之间的情感连接搭建了桥梁。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益处

 

首先,从宝宝的角度来看看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中含有宝宝成长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最佳保障。而且,母乳中的抗体可以帮助宝宝建立免疫系统,降低患病风险,纯母乳喂养6个月与下呼吸道感染、严重腹泻、中耳炎和肥胖率降低有关。母乳无疑是婴儿的第一剂疫苗。研究还发现,母乳喂养有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提高认知能力,通过肌肤接触与妈妈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母乳喂养对母亲的益处

 

首先,它能促进子宫收缩,有助于产后恢复。其次,哺乳过程中释放的荷尔蒙能帮助妈妈更快地进入产后恢复状态。此外,研究还发现,母乳喂养可以降低母亲患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看着宝宝满足地吸吮乳汁,妈妈的心里也会充满喜悦和成就感,进一步加深母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如何正确进行母乳喂养

 

在宝宝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母乳喂养是最理想的喂养方式。然而,许多新妈妈在尝试母乳喂养时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正确进行母乳喂养的建议,帮助新妈妈们克服困难,与宝宝建立良好的哺乳关系。

1.      分娩后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

足月宝宝出生后立即跟妈妈进行不间断的皮肤接触至少1小时(除非有医学指征),宝宝出现觅食反射后尽早开始母乳喂养,是强化吸吮的好机会。

2.正确的哺乳姿势

正确的哺乳姿势是成功进行母乳喂养的关键。妈妈应该选择一个舒适的体位,让宝宝的头、脖子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宝宝的嘴巴应该张大,能够含住整个乳晕,但要避免宝宝只咬住乳头。哺乳时,妈妈的拇指在上,其余四指在下,轻握乳房,以刺激乳汁的流出。

3.频繁哺乳

新生儿需要频繁哺乳,通常每隔两到三小时就要吃一次奶。频繁哺乳有助于刺激乳腺分泌更多的乳汁。如果妈妈觉得奶水不足,可以尝试增加哺乳次数,并保持水分充足和饮食均衡。

4. 观察宝宝的吸吮动作

宝宝吸吮母乳时,妈妈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吸吮动作。如果宝宝吸吮有力,吞咽声明显,这说明宝宝正在有效地吸吮母乳。如果宝宝吸吮无力或出现吞咽困难,妈妈可以尝试调整哺乳姿势或增加哺乳次数。

 

5. 保持耐心和积极配合

母乳喂养需要妈妈和宝宝之间的默契配合。如果宝宝拒绝吃奶或出现哭闹等不适应的情况,妈妈要保持耐心,尝试不同的哺乳姿势或等待一段时间再尝试喂奶。同时,妈妈也要与宝宝建立亲密的互动,听宝宝的哭声、观察宝宝的表情和动作,了解宝宝的需求。

 

6. 注意个人卫生

母乳喂养时,妈妈要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接触后。妈妈要经常洗手,并避免接触乳头和乳房,以免将细菌传给宝宝。同时,妈妈也要注意乳房的清洁卫生,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乳房和乳头。

 

 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

1.婴儿的典型半乳糖血症是母乳喂养的绝对禁忌症。

2.如果母亲感染了HIV、感染了未经治疗的布鲁氏菌病的母亲不应母乳喂养或者给婴儿喂挤出的乳汁。

3.乳房上有活动性疱疹病变的母亲在病变消退前,不应母乳喂养或者给婴儿喂挤出的乳汁。

但完全遮盖患侧乳房上的病变时,可以从健侧乳房母乳喂养。

4.已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女性所生的婴儿应在出生后6-12小时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5.早产儿虽然身体虚弱,但他们同样可以从母乳中获得营养和免疫保护。而当妈妈患病时,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物并咨询医生意见,多数情况下仍然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社会支持与政策倡导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保护母乳喂养,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为妈妈们提供更便捷、舒适的环境和条件。例如,可以设立专门的母乳喂养室,提供哺乳期间的职场支持等。同时,也需要提高大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偏见。只有当整个社会都理解和支持母乳喂养时,才能真正保护好母婴健康。

在生命旅程中,食物提供了能量和营养。而对于新生的宝宝来说,它不仅提供了宝宝所需的营养素和抗体,还有助于建立母婴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通过正确的喂养方式和适当的政策支持,可以更好地保护母婴健康,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