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5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突发性耳聋的护理 - 数字报刊系统 发烧、咳嗽、流鼻涕一定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吗 突发性耳聋的护理 X线:揭开人类骨骼之谜 子宫肌瘤手术后的护理要点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突发性耳聋的护理

作者:谭绵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县人民医院

突发性耳聋,也称为特发性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听力损失。这种病症在72小时内突然发生,导致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HL,同时可能伴有耳鸣和眩晕。尽管有自愈的倾向,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听力可能无法完全恢复。本文将为您深入解析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症状、治疗和护理。

突发性耳聋的成因

突发性耳聋的成因较为复杂,尚未完全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内耳微循环障碍和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吸烟、喝酒等也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一些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有助于降低突发性耳聋的风险。

突发性耳聋的易患人群

突发性耳聋好发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合并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此外,病毒感染者、低血压患者、甲状腺功能低下者以及受寒、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人群也容易患上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的症状

突发性耳聋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听力下降:听力突然下降,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几天内发生。这种听力下降可在全聋或半聋的情况下出现,表现为对声音的敏感度降低或完全丧失。

2. 耳鸣:大约90%的患者会有耳鸣症状,通常在耳聋前数小时出现。耳鸣可能呈现为嗡嗡声、哨声、吱吱声或轰鸣声等,可持续1个月或更长时间。

3. 耳闷胀感:约50%的患者会有耳闷胀感,即感觉耳朵被堵塞,有时还会伴随着耳内压迫感。

4. 眩晕或头晕:约30%的患者会有眩晕或头晕的症状,常在听力下降前后出现。这种眩晕多为旋转性眩晕,少数为颠簸、不稳感,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卧床不起等症状。

5. 听觉过敏或重听:表现为对声音异常敏感或者异常迟钝,导致刺耳感或失真感。

6. 耳周围感觉异常:耳周麻木感、针刺感等(全聋患者常见)。

7. 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影响生活质量。

这些症状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单独出现。由于这些症状与许多其他疾病相似,因此突发性耳聋的诊断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有突发性耳聋的症状,应立即就医。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神经营养类药物和抗氧化剂等。此外,高压氧治疗也被证实对部分患者有效,可提高血液中的氧分压,改善内耳微循环。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正确用药,并密切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同时,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突发性耳聋的护理

1. 饮食护理:突发性耳聋患者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盐、高糖、高脂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同时,戒烟、戒酒,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症状改善。

2. 心理护理:由于突发性耳聋发病突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引导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和紧张。

3. 日常护理:患者应按照医嘱正确用药,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可能对自身血压的影响。同时,注意保护耳朵,避免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中,以及频繁使用耳机等行为。此外,保持耳朵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4. 特殊注意事项:如采用高压氧治疗,患者需了解高压氧治疗原理、效果及注意事项。在进行高压氧治疗前,做好入舱前的准备工作,防止气压伤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5. 预防措施: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放松身心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风险。同时,关注耳朵健康状况,如出现听力下降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总结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听力障碍,其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内耳微循环障碍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易患人群包括中老年人以及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主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鸣和眩晕等。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高压氧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心理状态,遵循医嘱正确用药和日常护理注意事项。通过预防措施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风险,关注耳朵健康状况及时就医检查。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突发性耳聋这一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