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5月1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如何有效应对腰椎间盘突出 - 数字报刊系统 甲亢患者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心律失常的解决办法有哪些 如何有效应对腰椎间盘突出 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缓解方法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有效应对腰椎间盘突出

作者: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邓玉铭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外伤、慢性劳损等原因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后,可能会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引发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走。本文为您全面解析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知识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到窦椎神经和神经根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原因包括退行性改变、外伤、慢性劳损等。退行性改变主要与年龄增长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弹性降低,容易发生破裂。外伤则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引发突出。慢性劳损则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有关,如久坐、久站等。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主要包括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症状,通常在久坐、弯腰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下肢麻木和疼痛则是因为神经根受到压迫所致,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行走。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肌肉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的程度、位置以及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式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休息、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休息可以减轻腰椎间盘的负担,缓解症状。物理疗法如牵引、按摩等可以帮助放松肌肉,缓解疼痛。药物治疗则可以缓解炎症和疼痛,如非甾体消炎药等。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式包括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等。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射频消融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而开放手术则适用于较为严重的病例,如髓核突出严重或合并腰椎不稳等。

除了治疗方式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例如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可以强化腰背部肌肉,减轻腰椎间盘的负担。此外,保持良好的坐、站、卧姿势也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措施之一。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

预防腰椎间盘突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保持良好姿势:为了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应该挺胸收腹,膝盖微屈,重心落在双腿之间,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坐着时,要选择硬质的椅子,并保持腰背有支撑,可将一个小靠垫或毛巾放在腰背后,以减轻腰部的压力。行走时,要抬头挺胸,目光平视前方,手臂自然摆动,步伐稳健,避免弯腰驼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后,要适时站起来走动或做一些腰部伸展运动,以缓解腰部肌肉的疲劳和压力。

加强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对预防腰间盘突出非常重要。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但是,要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或动作,以免加重腰部负担,反而导致腰间盘突出的发生。在运动过程中,如果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生的建议。

避免过度使用腰部:过度使用腰部会导致腰部肌肉疲劳和损伤,这是引发腰间盘突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保护腰部健康,应避免长时间做重活或过度用力。在长时间坐着或站着的情况下,要适时地活动腰部,缓解腰部肌肉的疲劳。如果感到腰部不适,应及时休息,避免继续加重腰部负担。此外,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如合理分配力量和注意姿势的稳定性,也能有效预防腰间盘突出的发生。

控制饮食:预防腰间盘突出也需要注意饮食。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加重腰部炎症,增加间盘突出的风险。因此,应避免食用过多此类食物,同时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豆类、鱼类、瘦肉等。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腰间盘突出。

注意保暖:避免睡在阴冷潮湿的地方,不要在室外冰冷的石凳上久坐。冬季的睡床要保证温暖,可使用电热毯。夏季时开空调不宜过冷,电风扇不要对着颈部、肩部、腰部吹。

 

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虽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不便,但是通过科学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的基本知识、治疗方式和预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疑问或症状,请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