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6月2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妙招 - 数字报刊系统 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听力下降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放疗期间患者饮食调整的原则和方法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妙招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有妙招

作者: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 黄晓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骨质疏松症这个名词可能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对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许多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那么,面对这一难题,中医有何妙招呢?

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知识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及症状——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疼痛、身高缩短、驼背、骨折等症状。其中,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的成因——

骨质疏松症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药物影响等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的代谢能力逐渐减弱,骨量逐渐减少,从而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症。此外,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籍中就有相关记载。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虚、脾虚、气血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失所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则无以滋养骨骼,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在中医理论中,骨质疏松症被分为多种类型,如肾虚型、脾虚型、气血两虚型等。根据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中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以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妙招

中药调理——

补肾壮骨: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失所养。因此,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中医注重补肾壮骨。常用的补肾壮骨中药有枸杞、淫羊藿、杜仲等。这些中药能够补益肾气,强壮骨骼,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健脾生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中医还注重健脾生血。常用的健脾生血中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等。这些中药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为骨骼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活血化瘀: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气血瘀滞有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注重活血化瘀。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川芎、红花、桃仁等。这些中药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促进骨骼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中药方剂推荐: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中医还制定了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如补肾壮骨汤、健脾生血饮等。这些方剂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针灸推拿——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肾俞、足三里、关元等。这些穴位能够补益肾气、健脾生血、活血化瘀等,从而缓解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是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通过按摩和推拿患者的身体部位,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缓解疼痛等。常用的推拿按摩手法有揉、捏、推、按等。这些手法能够刺激骨骼周围的肌肉和软组织,促进骨骼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养生保健——

饮食调养:中医认为,饮食调养对于防治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患者应该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等;同时,还应该多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肝油、蛋黄等。此外,患者还应该注意营养均衡,避免偏食和暴饮暴食。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够增强骨骼的代谢能力,促进骨骼的健康发育。中医推荐患者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的运动方式。这些运动方式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该注意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饮酒、吸烟等。这些不良习惯会破坏人体的气血平衡和脏腑功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患者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应该遵循医嘱,按时服药、针灸、推拿等。同时,患者还应该及时向医生反馈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因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应该如实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需要与西医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体系。患者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西医治疗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