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危险因素、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用药选择、预防方法以及预后状况等内容。
流行病学情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疾病负担较重的疾病之一。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约为8.2%,男性较女性高。随着年龄增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可高达13.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成为呼吸科的主要就诊病因之一。
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1)吸烟:长期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诱因;2)空气污染:长期接触室内外空气污染可增加发病风险;3)职业接触:长期暴露于粉尘、烟雾等易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遗传因素:如先天性α-1抗肽酶缺乏症;5)早期生活影响:如母乳喂养不足等。
发病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气道和肺组织慢性炎症反应;2)氧化应激和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3)黏液分泌增加造成阻塞;4)平滑肌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改变细小气道结构;5)肺泡破坏,导致气体交换受损。
临床表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暴露史以及肺功能检查来确定。典型的肺功能表现为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仍<0.7。且需要与哮喘等疾病鉴别,必要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1)慢性咳嗽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随病程发展可终身不愈,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当气道严重阻塞,通常仅有呼吸困难而不表现出咳嗽。(2)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急性发作期痰量增多,有脓性痰。(3)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性阻性肺疾病的主要症状,在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但由于个体差异常,部分人可耐受。(4)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会出现喘息和胸闷。(5)其他疲乏、消瘦、焦虑等表现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时出现,但并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典型表现。
辅助检查
1)肺功能检查:确诊需要肺功能检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70%可以确认存在不可逆的气流受阻。根据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进行功能分级。
2)胸部影像学检查:COPD早期胸片可无变化,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X线胸片对COPD诊断意义不大,主要作为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肺疾病鉴别之用。
治疗原则
1)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可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控制症状。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长期维持治疗及急性期改善症状。
2)吸入性皮质类固醇:可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3)穴位按摩、排痰、肺复康训练。
4)长期氧疗,尤其存在处于疾病稳定期、在静息、呼吸空气的状态PaO2≤55mmHg或SaO2≤88%,有或无高碳酸血症;在静息、呼吸空气的状态PaO2为55~60mmHg或SaO2≤89%,并伴有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水肿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比容>0.55)。
5)呼吸机辅助通气,引流等。
用药选择
常用药物包括:
1)吸入性双支气管扩张剂,具有扩张支气管的功效,也具有减轻支气管痉挛的作用如。如:奥达特罗西入喷雾剂、维兰特罗吸入粉雾剂和格隆溴铵吸入粉雾剂用胶囊等。
2)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可改善气道炎症,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如: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等。
3)祛痰剂,使痰液变的比较稀薄,使痰液的黏稠性降低,改善患者症状,如:溴己新,氨溴索等祛痰药。
4)COPD急性加重期常合并细菌或病毒感染,此时可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对感染进行规范治疗。
预防方法
1)积极戒烟,避免二手烟。
2)规范使用职业防护器具,减少接触粉尘等污染物。
3)避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4)合理膳食和体育锻炼。
5)定期筛查检查。
6)接种流感,肺炎疫苗等相关疫苗。
预后情况
随着疾病的发展,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将会逐步下降,部分可并发呼吸衰竭。严格戒烟、规范用药、定期复查等对预后至关重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影响生命质量,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管理,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