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7月26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急救知识的正确应用 - 数字报刊系统 急救知识的正确应用 妇科炎症的预防、识别与治疗 骨折后的注意事项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急救知识的正确应用

作者: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 卜裕

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如摔倒、骨折、心肺骤停等。掌握急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措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本文将详细介绍日常常用的急救知识和应用,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

急救是指在突发情况下,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以帮助受伤或患病人员度过危险期,减轻痛苦,并及时寻求专业治疗。在急救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冷静,避免惊慌失措,同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常见急症症状识别

1、呼吸困难:患者感到呼吸急促、胸闷、憋气,严重时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此时应立即就医,判断是否为气胸、哮喘急性发作等疾病以便及时治疗。

2、心悸:患者感到心慌、心跳加速,甚至伴有头晕、乏力、晕厥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除是否存在心律失常、低血糖等。

3、晕厥:患者突然晕倒,伴有短暂意识丧失。应立即将患者平放在地面上,避免头部和四肢受伤。同时观察呼吸和心跳情况,及时送医治疗。

心肺复苏(CPR)教程

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处理措施,可以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下面是一份简单的心肺复苏教程:

1. 判断患者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呼唤患者姓名,观察是否有反应。

2. 判断呼吸:观察患者胸部是否起伏,判断是否有呼吸。

3. 拨打急救电话:如有需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4. 胸外按压:将双手重叠,掌根放在患者胸部正中,快速有力地进行胸外按压。按压深度约为5-6厘米,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5. 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注意捏住鼻子,吹气时要看到胸廓起伏。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

6.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恢复呼吸或急救人员到达现场。

中毒

发生在家庭中的中毒一般是由于误食清洁、洗涤用品,一氧化碳吸入或是杀虫剂摄入。对于中毒患者的急救处理如下:

1. 立即离开现场:将患者从有毒环境中移开,远离有毒物质。

2. 催吐:如果患者意识清醒且没有严重中毒症状,可以尝试催吐。让患者喝下大量清水并刺激舌后根诱发呕吐反应。注意不要在患者意识不清或抽搐时催吐。

3. 就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洗胃、导泻等治疗。医生会根据毒物种类及摄入量等指标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常见急救药品的使用

家庭中应该常备一些急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急救药品及其使用方法:

1. 外伤用药:碘伏、酒精、双氧水、创可贴等。用于伤口消毒和包扎。使用时应注意消毒伤口,避免感染。创可贴应贴敷在伤口处,并保持干燥清洁。

2. 常见急症用药: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硝苯地平、阿司匹林等。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紧急处理。使用时应注意药品的用量和用法,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3. 过敏反应用药:苯海拉明、地塞米松等。用于过敏反应的治疗。使用时应注意药品的用量和用法,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创伤急救技术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创伤急救技术及其使用方法:

1. 对于出血的伤口,应采用压迫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压迫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和头部,抬高受伤部位并压迫止血。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较大血管出血,用止血带或布条等物品绑扎伤口上方,注意松紧适度。

2. 包扎:对于伤口较小的部位,可以采用创可贴、绷带等物品进行包扎,以保护伤口、减轻疼痛、预防感染。对于头部、手部等易受损伤的部位,可以采用帽式包扎法进行包扎。

3. 固定:对于骨折或关节脱位的伤者,可以采用夹板、石膏等固定材料进行固定。固定时应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

4. 搬运:对于需要搬运的伤者,应采用正确的搬运方法,避免加重伤情。可以采用单人背负法、双人抱持法等搬运方法。

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应对

1. 保持冷静:尽量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惊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陷入消极情绪中。

2. 自我安抚:通过深呼吸、冥想、放松肌肉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使自己放松下来。

3. 关注积极事物: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而不是问题的严重程度。关注积极的事物和希望,增强信心。

综上所述,了解和掌握急救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措施。同时也要关注特殊人群的急救需求并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关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