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7月05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普及防溺水知识  筑牢生命“安全网” - 数字报刊系统 脑卒中预警信号早知道 如何应对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症状 如何预防与处理药物过敏 普及防溺水知识  筑牢生命“安全网”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及防溺水知识 筑牢生命“安全网”

作者:隆林各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许运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嬉水和游泳成为了人们消暑的好方法。然而,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警惕溺水这一隐形的杀手。溺水不仅危害个人的生命安全,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本文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大家普及防溺水的相关知识和救护技能,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共同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

深刻认识溺水的危险性

溺水事故的普遍性与危害——

溺水是指人体淹没于水中,呼吸道被水、泥沙等杂物堵塞,或者因反射性喉头、气管、支气管痉挛引起通气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窒息性疾病。它可以在游泳池、海滩、湖泊、河流等任何水域中发生。

近年来,溺水事故频频发生,已经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溺水事故的后果往往十分严重,轻者可能导致身体受损,重者则可能危及生命。同时,溺水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溺水事故发生的原因——

溺水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们的安全意识淡薄、技能不足以及监管缺失有关。有些人在无人看护的水域游泳或嬉水,一旦发生危险,很难及时得到救援。

此外,一些人过于自信或心存侥幸,忽视了水域中的潜在危险,如深水区、暗流、水草等。

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看护不周,导致孩子意外溺水。

家长如何筑牢孩子防溺水的安全防线

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确保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家长预防孩子溺水——

加强对孩子的看护和教育:无论是在游泳池、海滩还是其他水域,家长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同时,要教育孩子远离危险水域,告诉他们水域中的潜在危险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危险。

培养孩子的游泳和水上安全技能: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正规的游泳培训课程,学习基本的游泳技巧和自救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身体机能,还能让他们在遇到危险时知道如何自救。

完善家庭游泳池的安全设施:如果家中有游泳池,家长应该安装围栏、警报系统等安全设施,确保孩子无法独自进入泳池区域。同时,定期检查和维护这些设施,确保其有效性。

学习心肺复苏术(CPR):家长应该学习心肺复苏术(CPR),以便在孩子发生溺水事故时能够及时进行急救。掌握这项技能可以为孩子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教会孩子如何自我保护,防止溺水

孩子作为溺水事故的高危人群,更需要学会如何自我保护。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孩子预防溺水——

学会游泳:孩子应该尽早学会游泳,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在水中的自救能力。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参加游泳培训课程,鼓励他们克服恐惧心理,逐步掌握游泳技巧。

遵守水域安全规则:孩子应该了解并遵守各种水域的安全规则。例如,不在无人看护的水域游泳、不独自下水、不在水深不明或水流湍急的地方嬉水等。此外,孩子还应该学会识别安全警示标志并遵循相关提示。

正确使用救生设备:在游泳或水上活动时,孩子应该佩戴合适的救生设备,如救生衣、游泳圈等。这些设备可以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浮力支持,降低溺水风险。同时,家长要确保孩子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并定期检查其完好性。

掌握呼救与自救技巧:孩子应该了解基本的呼救信号和自救方法。例如,在发生溺水时保持冷静、寻找救生设备或抓住周围的漂浮物等。此外孩子还可以学习一些简单的自救动作如踩水、仰漂等以提高在水中的生存能力。

溺水事故的处理与急救:紧急关头,冷静应对

尽管我们采取了各种预防措施,但溺水事故仍然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孩子的冷静应对至关重要。

一旦发现溺水者,首先要大声呼救,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人员的帮助。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溺水者救出水面。但请注意,如果自己不具备救援能力或条件不允许,切勿盲目下水救援,以免发生二次事故。

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后,应迅速清理其呼吸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接着进行心肺复苏术,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这些操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因此建议家长提前学习并掌握相关技能。

在急救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冷静,遵循急救流程进行操作。同时,也要关注溺水者的身体状况和反应,及时调整急救措施。

结语

溺水危险无处不在,防溺水意识不能松懈。家长和孩子都需要加强水上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在水中尽情嬉戏的同时,也能确保他们的生命安全。让我们携手共筑防溺水的安全屏障,为孩子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