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以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为特征表现。
该疾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在并发视网膜病变的时候。
以下,针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为大家做出详细介绍。
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指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导致眼内血管损害,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病变。
病变原理——
在病变早期时,受高血糖影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会变脆,并会在血管壁上形成微小凸起,即微血管瘤。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微血管会发生闭塞,导致小血管瘤破裂、出血。
在病变晚期时,视网膜微血管会大量闭塞,以至于视网膜严重缺血、缺氧,从而代偿性的形成一些新生血管。但是,这些新生血管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很容易破裂出血,导致瘢痕形成,并牵拉视网膜,进而引发视网膜脱落。
病变类型——
可分为单纯性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前增值性视网膜病变、增值性视网膜病变四类。
随着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延长,发病率会越来越高,并且病变程度也会越来越严重。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哪些危害
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由于微血管瘤散落分布,并且出血、渗出较少,因而通常不会对患者的视力有所影响。即绝大多数患者在此时并不会有明显不适或症状表现,因此并不容易被患者所发现。
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期,由于出血、渗出增多,并且较为聚集,也就会导致患者出现黄斑水肿。此时,患者的视力会明显降低,表现为看东西模糊,甚至是看东西变形。
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后期,由于出现新生血管性病变,会导致大量的、突然的玻璃体出血,并会导致视网膜脱落,从而会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甚至是导致患者失明。与此同时,在此期间还可能诱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从而不仅看不到东西,还会出现剧烈的头痛、眼痛。
总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目前导致失明的主要眼病之一。据统计,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失明率要高出25倍,且在40岁左右被确诊为糖尿病者,其在五六十岁时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而失明的几率为3%左右,尤其是一些高危糖尿病患者,五年内失明率甚至可以达到50%左右。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如何治疗
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需要充分契合患者实际情况,即病变的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治疗,具体如下。
其一,如果病变是在非增殖期,患者视力较好,同时也没有出现黄斑水肿,则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只需要积极控制好血糖、血压和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即可。
其二,如果患者出现有黄斑水肿,则需要进行黄斑水肿治疗,通常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抗VEGF治疗,能够有效消除黄斑,改善新生血管。需要注意的是,在抗VEGF治疗后,患者有一定可能复发黄斑水肿,因而并不能掉以轻心,在必要的时候需重复注射。
其三,如果病变进入到非增殖期后期,则病变已经较为严重,可通过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来对患者进行治疗。该治疗方式主要是将患者缺血的视网膜封住,进而减少黄斑水肿复发,以及减少新生血管形成。
其四,如果病变进入到增殖期,即患者发生玻璃体积血,或者是发生视网膜脱落,则需通过手术的方式将积血清除,以及将视网膜复位,同时在此之后再利用激光光凝的方法封住缺血的视网膜,达到根治疾病的效果。
其五,如果病变进入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期,则需要进行抗新生血管治疗与抗青光眼治疗,以及严格控制眼压。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如何预防
其一,控制血糖。
即需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以及将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7.8mmol/L以下。
其二,控制血压。
即除高血糖以外,高血压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一大高危因素所在。因此,需要尽可能的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视网膜微血管损伤,如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以及将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
其三,定期筛查。
通常建议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做1次眼底检查。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就需要立即做眼底检查,若没有发生视网膜病变,则后续至少一年检查1次,以及发生视网膜病变,则后续至少6个月检查一次。
其四,其他。
健康饮食:即低糖、低脂、高纤维、高蛋白饮食,保障机体营养的同时促进血糖控制。
适度运动: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散步、慢跑、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进行锻炼,一来改善血糖控制,二来促进心血管健康。
科学用眼:即日常生活中需避免过度用眼,尤其是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看,同时也需要注意眼睛保护,如避免强光刺激、避免眼部外伤等。
戒烟戒酒:即戒烟戒酒有助于减少血管受损风险,对于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着积极意义。
稳定心态:即日常生活中需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尽量保持心态的放松、平稳,其同样对于预防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