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脊柱受伤的病人中,偶尔会遇到一些少见的疾病----脊柱休克。脊髓休克是指脊髓损伤造成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时,损伤面以下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本文将详细解释脊髓休克的定义、发病机制、发病概率、发病原因、鉴别诊断、临床症状、并发症、治疗原则以及预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发病机制、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通过其下行的纤维与脊髓神经元所构成的突触联系,使这些脊髓神经元保持一种阈下的兴奋状态。一旦由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出血和脊髓外伤等原因,造成脊髓出现横贯性损害,则断离的脊髓节段突然失去高级中枢(尤其是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和前庭核)的调节,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会暂时地降低,从而导致脊髓休克。
据报道,全世界脊髓损伤(SCI)的年发病率约为每百万人 15 至 40 例。这些病例中的大多数是年轻男性。大约 55% 的急性 SCI 发生在颈部区域。颈段脊髓损伤出现脊髓休克概率较高,其次为胸段脊髓休克,腰骶段出现脊髓休克相对较少。
脊髓休克是严重脊髓损伤的结果。脊髓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创伤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他病因包括由自身免疫、感染、肿瘤、血管和遗传性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脊髓病。脊髓缺血也可产生脊髓休克。
鉴别诊断及临床诊断
脊髓休克需要与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脓毒症、脊柱脓肿和椎体骨折等疾病进行鉴别。这些疾病虽然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损伤面以下的躯体感觉和随意运动完全丧失。
1、脊髓休克时,横断面以下各种感觉和脊髓反射消失,同时出现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降低或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心动过缓、呼吸困难、发汗反射消失、尿潴留、便秘等症状。
2、患者一般在2~4周后,进入恢复期,肌张力会逐渐提升,腱反射变得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肢体肌力的恢复常始于下肢远端,然后逐步上移。
3、如果脊髓损伤较轻,可于数小时或数天内恢复;如果脊髓损伤较严重,这种现象可持续数周,甚至会出现完全截瘫等。
脊髓休克可能导致压疮、低血压、瘫痪、静脉血栓栓塞症、脓毒症、肺炎、泌尿系统并发症、肠道并发症和心血管事件。
治疗原则及方法
脊髓休克初期主要是维持生命体征,维持足够的脊柱灌注压,预防继发性缺血性损伤,保护脊髓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对症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肿瘤或脊柱变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在急性期,脊髓休克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若患者的脊髓休克由外伤引发,需要对患者进行紧急包扎,颈托等固定脊柱,并且不要让患者随意移动,避免伤害加大,脑脊液漏出。
2、脊髓休克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情况,为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应及时进行清理,以保证呼吸的顺畅。
3、若患者出现排尿、排便困难,可以进行插管处理。
4、呼吸困难者需紧急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甚至行气管切开手术。
5、前 7 天将平均动脉血压维持在 85 至 90 mmHg。明智的液体管理,避免液体超负荷和水肿。去甲肾上腺素可改善脊髓灌注。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在脊髓休克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的药物包括:
1、激素类药物可给予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起到保护和恢复脊髓功能的作用,避免疾病对脊髓造成进一步伤害。
2、营养神经药物可使用神经节苷脂、神经妥乐平等营养神经药物,改善患者体内循环,补充身体营养。
3、脱水药物还可给予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等脱水药物,以减轻水肿,改善症状。
4、阿托品或临时起搏器等治疗心动过缓。
5、低分子肝素、利伐沙班等预防血栓。
6、雷贝拉唑等预防胃肠道溃疡出血。
(三)手术治疗
因肿瘤压迫所致的脊髓休克患者,可在休克症状控制后,择期进行手术,切除原发病灶。骨折脱位者也可通过手术的方式矫正脊柱变形和脊髓损害。
预后
高位脊髓休克预后差。感染和器官衰竭是脊柱休克常见的死亡原因。脊柱休克患者需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护理,包括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医师、神经外科医生、ICU 护士、康复医师等跨专业团队管理。跨专业的协作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康复率,预防严重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脊髓休克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医疗状况,需要紧急且专业的处理。通过了解这一疾病的定义、发病机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并发症、治疗原则以及预后等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罕见但重要的医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