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从秋到冬的过渡。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至24日,我们迎来霜降。此时,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逐渐转寒,深秋景象愈发明显。霜降过后,便是立冬,自然界呈现出萧瑟清冷的景象,人们也容易感受到悲凉之情。在这样的节气里,养生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要注意防燥、防寒、防郁、防乏,做好“四防”,方能安然度过深秋。
一防秋燥:滋阴润燥,内外兼修
燥为秋季之主气,霜降时节,天气渐凉,秋燥现象更为明显。燥邪易伤津液,导致口干、唇干、咽干、干咳、便秘、皮肤干燥等一系列不适,尤其影响老年人和阴虚体质的人群。
为了应对秋燥,饮食调整是关键。建议减少姜、蒜、花椒、桂皮等辛辣香燥食物的摄入,饮食宜清淡,以防上火伤津。此时,应多食蜂蜜、百合、银耳、梨、豆浆、藕、白萝卜等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特别推荐一款茶饮——杭菊蜂蜜茶。
杭菊蜂蜜茶的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取杭白菊5克,注入90度以上的开水300毫升冲泡,待水温冷却至50度以下时,加入适量蜂蜜,搅匀后即可饮用。这款茶饮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此茶饮忌与葱同食,糖尿病患者也应避免饮用。
除了饮食调整,皮肤保湿也不容忽视。霜降后,皮肤容易干燥发痒,因此建议减少使用碱性洁肤品,洁肤水温应低于40度,并在洁肤后使用保湿滋润的护肤品,以保持皮肤的湿润和舒适。
二防秋郁:舒缓心情,养肝润肺
中医认为,秋季属肺,肺主七情之悲。霜降时节,天气渐冷,草木枯黄,万物萧瑟,容易引发人的忧思,产生悲伤抑郁之情。尤其对于老年人、气郁体质的人群以及患慢性病者来说,更需要注意情绪的调节。
霜降时节,秋高气爽,菊花盛开,正是登高望远、赏菊吟诗的好时机。这样的活动有助于舒缓心情,使志安宁。在中医理论中,肺属金,肝属木,秋季肺金当令,金旺克木,因此秋季人们容易感到抑郁悲伤。为了缓解这种情绪,推荐饮用柚皮蜂蜜茶。
柚皮蜂蜜茶的制作方法如下:取陈柚皮(柚皮干燥保存2年以上的称为“陈柚皮”)3-5克,加入适量纯净水煮开,待冷却后加入适量蜂蜜,搅匀后即可饮用。这款茶饮具有疏肝解郁、滋阴润肺的功效,但同样需要注意,此茶饮忌与葱同食,糖尿病患者也应避免饮用。
三防秋寒:适时添衣,保暖有度
霜降标志着秋冬气候的转折,阳气由收转藏,昼夜温差大。此时,应注意早晚增添衣物,以防寒邪侵袭。虽有“春捂秋冻”之说,但霜降气温骤降,衣着单薄易诱发慢性病,尤其老人、小孩及阳虚、气虚、特禀体质者更应注重保暖。
保暖的重点部位是背、足和腹部。因为秋季气温骤降,但地气尚温,所以穿衣原则应为“上厚下薄”。适时添衣,保暖有度,是霜降时节养生的关键。
四防秋乏:调整作息,养精蓄锐
俗语“春困秋乏”,意指秋季人们常感困倦乏力,较夏季更甚。此现象与人体阳气密切相关。中医认为,夏季暑热为阳邪,易耗气伤津,导致人体阳气受损。至秋季,阳气相对不足,故易感困乏。
为了减轻秋乏,调整作息是关键。中医认为,人体阳气运行的规律为“一日之中,平旦至日暮阳气在外,日暮至次日平旦阳气入内”。这种规律是为了让阴阳得以休养,为次日重新恢复精力做准备。
《黄帝内经》建议秋季“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一点睡觉,有助于阴阳的收藏休养;而秋季只是“收”的季节,还没到“藏”的冬季,所以早一点起床,有助于阳气的生发。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适量的活动也能促进阳气的生发。
药膳推荐:参麦老鸭汤,清养肺胃
最后,推荐一道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益气养阴的药膳——参麦老鸭汤。这道药膳方出自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沙参麦冬汤,并加入百合清肺除烦。《随息居饮食谱》谓:鸭,性味甘凉,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止嗽息惊。
参麦老鸭汤的制作方法如下:
1. 食材准备:老鸭1只(约2斤),药膳包1份(北沙参6克、玉竹4克、生甘草2克、冬桑叶2克、麦冬6克、生扁豆6克、天花粉3克、百合6克),老姜、盐油适量。
2. 将药膳包放入砂锅内,加入适量泉水,冷水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后,文火再煲15分钟。
3. 老鸭剁成小块,焯水沥干去血水,加入上面煲好的汤液中,再加入老姜10克去腥,继续煲30分钟。最后加入适量盐油调味即可。
这道参麦老鸭汤具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的功效,非常适合秋季养生。但需要注意的是,多食可能滞气滑肠,不可过食;凡外感、腹泻、胃胀腹胀者禁食。
综上所述,霜降时节养生,应注重防燥、防寒、防郁、防乏,通过饮食调整、皮肤保湿、心情调节、适时添衣、调整作息以及药膳滋补等多方面措施,做好“四防”,方能安然度过深秋,迎接冬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