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02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小揿针,大作用 - 数字报刊系统 透析会影响性生活吗 三叉神经痛的日常护理 中医护理应对更年期综合征 小揿针,大作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揿针,大作用

作者:广西国际壮医医院 韦佳佳

在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汇点上,有一种看似微小却功效显著的疗法——揿针疗法。揿针,又称揿钉型皮内针,是一种特制的短小型针具,其针尾呈环形并垂直于针身,是临床皮内针的常见类型。它通过刺入并固定于人体的腧穴部位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埋藏,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这一疗法源于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的创新与发明,其灵感汲取自古老的皮内针疗法。《素问·刺要论》中提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而皮下浅刺法正是因其浅刺皮下、针感轻微、作用迅速的特点,成为了一种安全、高效、痛苦小且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

揿针的理论基础

揿针疗法以中医针灸的十二皮部理论为基础。十二皮部是十二经络在人体表面皮肤上相应的投影区域,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与经络气血相通。它既是机体卫外的屏障,也是针灸施术的重要部位。在埋针时,揿针无需即时产生得气感,而是可以在埋针后候气、调气,这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

揿针的临床应用

(一)揿针治疗失眠

失眠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揿针治疗失眠,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百会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同时,刺激神门穴能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对缓解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也有显著效果。

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内关穴、照海穴、太冲穴、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治疗。揿针治疗失眠的方法简易方便,安全有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二)揿针治疗痛经

痛经是许多女性都会遇到的问题,其疼痛程度不一,但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揿针作为一种刺激手段,可以激活局部的A-类纤维,并在脊髓水平关闭C-类纤维传递疼痛信号的闸门,从而阻断疼痛信息向大脑的传递,抑制疼痛感知。因此,通过揿针刺激隐白、中脘、大敦、膻中、肾俞、交信、脾俞、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有效治疗痛经。

同时,配合贴夹脊穴以及选取血海穴、承山穴、伏兔穴、梁丘穴、阴陵泉穴、昆仑穴、太冲穴、三阴交穴、涌泉穴、申脉穴、解溪穴、足三里穴等,可以进一步降低疼痛程度,减少疼痛持续时间,对于缓解患者因疼痛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也有积极作用。

(三)揿针治疗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是许多疾病和化疗过程中的常见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适。揿针通过对内关穴、合谷穴、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恒定且连续不断的刺激,可以达到疏通气血、理气和胃、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有效减轻恶心呕吐反应。

(四)预防保健

除了治疗疾病,揿针在预防保健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经常将揿针贴于足三里、气海、合谷、中脘、耳穴反射区等部位,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揿针的优势

1.无针感:揿针进针时需要按压尾部,此时机体受压部位的压觉神经细胞兴奋,形成了压觉屏蔽区,因此患者几乎无针刺感,使得治疗过程更加舒适。

2.浅刺:揿针的长度短,针体直径细,施针时基本不会刺及痛觉神经末梢,因此不会引起痛觉神经兴奋,且不会伤及深部的血管和神经,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3.久留针:由于揿针针体短,不会损伤到深层组织的血管和神经,不妨碍人体活动,因此可以长时间留针,一般可留针3天,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持久。

使用揿针的注意事项

虽然揿针疗法具有诸多优势,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使用揿针前,务必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确保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

2. 选择合适的埋针部位:埋针时应选择易于固定且不妨碍肢体运动的部位,以确保治疗的舒适性和效果。

3. 控制埋针时间:埋针时间一般为2-3天,过长时间可能导致局部不适或感染。埋针期间每天按压3-4次,每次约1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并注意手的卫生。

4. 调整针的深度和方向:如果埋针部位持续疼痛,应及时调整针的深度和方向。调整后若仍感疼痛,应立即出针。

5. 禁忌症:对于皮损、红肿、紫癜、体表大血管部位以及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金属过敏者,禁止使用揿针疗法。

6. 特殊情况的处理:在埋针过程中,如果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核磁共振等检查,务必先取下揿针,以防止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或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揿针疗法,作为古老而创新的中医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展现出独特魅力与广泛应用价值。它安全、有效、简便,不仅适用于治疗失眠、痛经、恶心呕吐等常见疾病,还可用于预防保健,深受患者青睐。然而,使用揿针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