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母亲并不容易,首先要经历怀胎十月的艰辛,而后又要面对一朝分娩的风险。有许多产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符合自然分娩条件而选择剖宫产。剖宫产手术时由于有麻醉医生的保驾护航所以大家觉得睡一觉或者躺一会就完事了,其中有很多准妈妈也会担心剖宫产术后会经历“压宫底”和“切腹七层”的切肤止痛。究竟剖宫产术后的疼痛是不是洪水猛兽,今天麻醉科专家来为大家答疑解惑。
剖宫产术后会不会痛?为什么痛?
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考虑疼痛的来源了,剖宫产术后疼痛包括腹壁切口产生的切口痛和子宫阵发性收缩产生的宫缩痛以及炎症反应导致的炎症性疼痛。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常提的“切口痛、宫缩痛和发炎痛”。
疼痛的具体原因及疼痛的大概时间?
(1)切口痛:腹壁切口所致肌肉、神经损伤是导致腹部手术、术后持续性疼痛的主要因素。
(2)宫缩痛:宫缩痛是指子宫肌层强烈性收缩导致的阵发性疼痛。剖宫产术后宫缩痛属于内脏痛,与扩张、牵拉、缺血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
(3)炎症性疼痛:剖宫产手术中对子宫、肌层及皮肤的损伤,致使大量的炎症介质产生、然后聚集,造成组织肿胀,压迫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通常在手术后大约4小时,随着麻醉作用的减弱,术后疼痛就会逐渐表现出来,直至3-5天或更长的时间才趋于稳定。
既然疼痛是有限的,是不是挺一挺就过去了?
那是大众对它的危害不了解。术后疼痛是切不可忽视的问题!
(1)持续疼痛会使产妇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出现高血压、心率增快、精神紧张等一系列生理变化,还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导致睡眠障碍,影响产妇快速恢复、甚至影响到产后康复和家庭和睦。
(2)产后哺乳可导致内源性催产素反射性增加,使子宫收缩增强,产生疼痛。因此,剖宫产术后宫缩痛控制不佳,可导致产妇拒绝哺乳,还可增加产后抑郁的风险。
术后疼痛有什么方式可以控制
剖腹产之后的三种镇痛方式
1、硬膜外镇痛就是手术后麻醉医师继续保留腰背部硬膜外导管,再连接一个“泵”式注射器,将小剂量局部麻醉药、阿片类镇痛药定时、小剂量一点点注入,使妈妈术后的48小时内不会感到明显疼痛。目前这种方式在剖腹产术后的镇痛效果最好;用药剂量相对较小、对哺乳影响小、产妇满意度最高。这种镇痛泵的缺点是:腰背部硬膜外导管容易脱落,留置的导管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感染。
2、静脉镇痛特点是不需要留置腰背部硬膜外导管,手术后将镇痛泵连接在静脉输液的管子上,操作简单方便、容易管理、镇痛效果一般。但需要的阿片类镇痛药量较前者大的多,大剂量使用会影响到术后哺乳。
3、区域阻滞镇痛 随着B超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区域阻滞镇痛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剖腹产术后镇痛最常使用的是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与传统的阿片类药物依赖的镇痛方式相比,规范化的区域阻滞镇痛技术是通过穿刺针将局麻药送达两层肌肉筋膜之间,安全有效的达到镇痛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降低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目前提倡采用多模式、个体化的镇痛管理方案。多模式镇痛( MMA)管理方案是联合多种镇痛方式和(或)多种镇痛药物,调节不同部位的疼痛感受器及传导通路,以保证剖宫产术后良好的镇痛效果,提高产妇总体满意度。
剖宫产术后镇痛以硬膜外镇痛为主,效果不佳再复合其它方式
剖宫产术后镇痛对于产妇的恢复和舒适至关重要。我们医院推荐使用多模式镇痛方式,确保安全有效的镇痛效果。考虑到剖宫产手术的特殊性,我们注重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旨在满足个体化需求并有舒适的镇痛效果。
椎管内硬膜外泵注低浓度局麻药及阿片类药物具有显著优势。这种方式可以预防中枢敏化,镇痛时间长、效果好,减少医疗费用,且不良反应少。硬膜外泵注氢吗啡酮等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脊髓的阿片类受体,产生中枢性镇痛作用,同时药物通过乳汁分泌被婴儿吸收的风险极低,确保哺乳安全。
我们医院致力于提供安全、有效、舒适的剖宫产术后镇痛治疗,让每一位产妇都能轻松、顺利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祝福所有女性朋友都能享受美好的孕育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