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秋季节是手足口病流行的高发季节,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手足口病也将进入高发季节。由于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广,病原多样,可引起患儿发热、口痛吃不下饭、四肢及肛周冒出许多“小豆豆”,甚至有些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很多家长倍感焦虑,为了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手足口病,做到遇事不乱、心中有数,本文将详细介绍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3岁内更为常见,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的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很强,常常造成流行。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其次还有CV-A4~7、9、10、16和CV-B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感染CV-A16的皮疹与其他传统病毒有所不同,皮疹可能更多,累及范围更广,CV-A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传染源不光有患者,还有隐性感染者,病毒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消化道传播。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而多样。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1.多数患者为普通病例,症状表现轻微,可发热或不发热,以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可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非特异性症状。皮疹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无并发症表现,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需要注意的是,皮疹的多少与病情的轻重程度无关联,不能以皮疹定病情轻重。
2.少数患者为重症病例,除了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外,病情进展迅速,可累及脑部、肺部、心脏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高热不退、精神差、手抖、头痛、嗜睡、呕吐、易惊、惊跳、呼吸心率增快等,需要住院治疗,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非重症病例不需要输液或是住院治疗,一般多给予对症治疗,重症病例需要住院支持治疗。当孩子出现手足口病时,如何做好对症治疗及居家护理呢?
1. 注意隔离,注意家里的环境卫生,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经常通风,勤洗手,紫外线及高温对肠道病毒有杀灭作用,故勤晒衣被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
2.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多饮水以保持体内水分充足,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生冷等食物,口腔疼痛患儿可进食温凉流食。
3.皮肤护理:修剪指甲,避免抓破皮疹继发皮肤感染,清水洗澡,避免使用肥皂、沐浴露等,穿宽松棉质衣服,选择柔软、吸水性强、透气的尿不湿,勤更换,大便后及时清洗臀部,保持臀部皮肤干爽。
4.发热对症处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水浴、多喝水、穿着宽松透气性好的衣物等利于散热及提高舒适度,避免穿得过多或盖得过厚以免引起散热困难导致超高热出现,体温>38.5℃伴精神差时可口服退热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来降温,同时给予患儿足够的休息和安抚也有助于恢复健康。
手足口病的日常预防
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接种EV-71灭活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有效减少重症病例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2.手卫生:勤洗手,确保家人和孩子的手部清洁,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玩具消毒:定期清洗和消毒孩子使用的玩具,以去除潜在的病毒。
4.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与已感染手足口病的患儿密切接触,防止病毒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
5.避免拥挤场所: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6.佩戴口罩:出门时建议佩戴口罩,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7.流行季节多关注孩子的手、足、口、臀部皮肤是否出现皮疹,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在生活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遵循以上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几率,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结语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家长需高度警惕。通过了解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临床表现,我们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日常保持手卫生,定期消毒玩具,避免与感染者接触,少去拥挤场所,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若孩子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按医嘱护理,多数能很快康复。健康无价,让我们携手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