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2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汲取红色力量   砥砺奋进之志 - 数字报刊系统 汲取红色力量   砥砺奋进之志<br>描绘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图景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汲取红色力量 砥砺奋进之志
描绘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新图景

作者:○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明艳

一个竹器械盒、一把竹镊子、一个竹听诊器、一个木药盅……在习水县土城红军医院纪念馆,这几个物件在同一个玻璃柜陈列展示。

红军长征期间,就是这些老物件协助红军医务人员救治了伤病战士,见证了红军战士为了救国救民奋勇杀敌、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也承载了红军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服务军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回望历史,无数红军医务工作者舍生忘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牢记“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宗旨,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救治伤病员,涌现了无数英勇壮举,为初创时期的红军成长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我军卫生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诞生于战火之中的长征精神依旧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当代医务工作者铭记和传承。

3168.jpg

位于土城红军医院纪念馆入口处的雕像。

3175.jpg

土城红军医院纪念馆展览的中医药柜。

就地取材      挽救无数红军战士生命

土城红军医院纪念馆,四面环山,两边溪流潺潺,坐落于土城镇青杠坡村,距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仅500米。纪念馆陈列着红军医务人员用过的中药柜、药罐、手术刀、手写药书等物品。这些物品向人们展示了1935年1月土城青杠坡红军医院的医护人员救护红军、挽救负伤战士的场景,也记录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935年1月28日,土城青杠坡战役打响。在战斗中,几名红军战士负伤,躲进了当地村民赵怀安家中的柴房,其子赵文斌(12岁)发现后,与父亲一起为红军战士换洗血迹斑斑的衣服,每天送药送饭,直到伤病痊愈。后来这几名红军战士追赶上了大部队。新中国成立后,赵文斌一家与这些红军老战士仍有书信来往,传为佳话。

同样的故事还有“土城”百姓救治老红军张震。在青杠坡战役中,时任红三军团四师十团营长张震在青杠坡战斗中腿部负伤,留在当时的红军野战医院永安寺疗伤,寺庙僧人积极协助红军医护人员医治,最后由当地群众抬着追赶上了大部队。

据土城红军医院纪念馆工作人员张懿介绍,长征期间,部队战斗频繁。为了尽力挽救每一个伤病员,红军建立了层层相连的战时救护体系,从连、营、团、师、军直至中央,分别设立战地救护小组、救护所、卫生队、卫生部、野战医院和后方医院,以及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对于伤病员的救治基本上采取自下而上的分级治疗,以保持从前线包扎到后续治疗的连贯性。

“当时,连队卫生员装备有一瓶碘酒、少量吗啡和鸦片片剂、一瓶高锰酸钾消毒剂、多卷消毒纱布、一把剪刀、一把镊子、一根探针,可以同时对10个伤员施行急救。在战场上抢救下来的伤员,不论轻伤重伤,都就地救治,并随军行动。”张懿说。

张懿还介绍,红军长征及四渡赤水期间,部队失去了根据地的依托,无论是药品还是医疗设备都没有后方补给,药品主要靠缴获或购买获取。红军医护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采用中草药、土方土法为伤病员疗伤治病。

此外,随军医疗救护组还要负责军队日常的医疗卫生工作。医生、卫生员和看护人员明确分工、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有序推进伤病员救治工作。

革命年代,红军卫生员对伤病员的抢救、后送、安置,看似不如前线冲锋杀敌那么显眼和重要,但却是虽居幕后而又极其重要的工作。他们挽救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为保留中央红军有生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在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医务工作者接续奋斗,护佑着赤水河畔这片红色土地人民的健康。

提档升级      更好地服务群众健康

土城,一座与赤水河守望千年的古镇,坐落于这里的四渡赤水纪念馆记录着中央红军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四渡赤水,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1953年,这片热土上建起了一所人民的医院——土城镇卫生院。医院位于红色古镇土城镇团结街,2020年成为习水县中医医院土城分院。几十年来,医院的一代代医护人员接力守护着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百姓健康。

“袁医生,谢谢你帮我医治,我的膝关节痛好了很多,又能好好走路了。”7月下旬,家住土城镇的村民蒋学乾因膝关节红肿且疼痛、不能正常走路,来到土城分院就诊,被诊断患有膝关节积液。土城分院中医康复科医生袁小红先为他抽积液,再采用针刀、灌注、药棒、针灸等中医技术结合治疗,一周后,蒋学乾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红肿消退,又能正常走路了。

利用中医药为患者治疗疾病,在土城分院很受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

“我们这里山路较陡,村民们到地里劳作,需要经常上坡下坡,长时间积累,很多村民都有腰肩盘突出、颈椎病、膝关节疼痛等慢性疾病,这些病痛令村民很是困扰。”袁小红说。如今,乡亲们遇到类似的疾病,都会来医院找袁小红扎针灸、推拿、上电针、做中医药康复理疗,缓解疼痛的效果很明显,久而久之,大家越来越信赖中医。

“这得益于县中医医院对我们的帮扶和指导。”袁小红说。

作为习水县中医医院的医共体单位,通过县域医共体建设,县中医医院派驻骨干医务人员到土城分院坐诊、带学带教等工作,从技术、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土城分院中医康复科进行全方位帮扶,建成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性中医馆,中医康复科迎来了质的变化。

“之前,科室仅能开展针刺、拔罐、艾灸、中药涂擦等几项中医治疗,现在已能开展现代康复、小针刀、火龙罐等26项中医特色治疗,使用这些新技术综合治疗常见病,见效快、效果好,村民的就医获得感明显提升了。”袁小红说。服务能力提升,中医康复科住院病人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每月50余人次上升到180余人次,月收入从7万余元到30余万元。

2023年,土城分院建成贵州省第二批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医康复科添置了颈椎牵引机、中药蒸熏机、TDP治疗仪、空气压力波治疗仪等设备,为各种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提供了设备支撑,推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大大提升了中医康复馆的服务质量,深受群众欢迎。

此外,作为建在红军长征重要阵地上的医疗机构,土城分院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抓住群众喜欢中医药的契机,每日组织人员集中练习中医养生气功八段锦,吸引不少患者和群众主动加入,强身健体。医院还免费发放安神助眠、提神醒脑、防流感等各类中药香囊,积极开展“冬病夏治”三伏贴、“冬病冬治”三九贴及中医义诊等惠民服务,利用中医药为群众健康添砖加瓦。

微信图片_20240820144403.jpg

土城镇卫生院。

强县域         群众家门口有“医”靠

52岁的杨明月因肚子痛伴发烧来到土城分院就诊,被诊断为患急性阑尾炎,医院外科医护团队为她实施了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

据土城分院手术室护士长杨妮娟介绍,目前,除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外,医院已能常规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气压弹道碎石、腹腔镜下胃修补术等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没想到卫生院也能做微创手术,医生说如果恢复不错,过两天就能出院了,以往手术开刀起码都要住一个多星期呢。”术后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打破了杨明月对手术的刻板印象。

杨明月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治好病,离不开土城分院2023年11月投用的消毒供应室。

“以前我们会把手术包送到县中医医院进行集中消毒,一般需要两三天才能取回,来了急诊手术患者,遇上手术包恰好不在院内,根本做不了手术,只能帮助患者转到县级就诊。”土城分院手术室护士长杨妮娟感慨道。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土城分院建成了消毒供应室,新增了气压弹道碎石、盆底康复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无创呼吸机、口腔CBCT等医疗设备。“这正好补齐了服务短板,有了这些先进医疗设备,各种新技术新项目才能在医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红色古镇百姓的健康更有保障了。”杨妮娟说。

土城分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患者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只是习水这片红色土地全面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习水县围绕“强县域、强基层”的战略目标,全面统筹县域内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整体布局全县医疗服务网络,有力提升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习水县以等级医院创建为契机,通过实施“千县工程”、重点学科专科、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及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建设,不断推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提质扩能,整体提升两家县级龙头医院综合实力。

有了县级强才能强县域。习水县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以2家龙头医院带5个中心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带动一般卫生院、延伸服务点和村卫生室梯次发展的格局。通过领导下沉重构资源、专家下沉带学带教、资金下沉更新设备、质控下沉提升标准、管理下沉增强服务等措施,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下沉,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健康需求。

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医疗资源布局逐步优化,如今,习水县的基层医疗机构已能常规开展39项新技术新项目,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作为习水县的另一个县域医疗次中心,温水镇卫生院近年来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院科室新增至23个、添置多种先进医疗设备、常规开展二三级手术、在县级专家的指导下还能开展部分四级手术项目、群众就医体验也得到明显改善……这一系列的变化和提升,有赖于习水县强化县域统筹,合理配置乡村两级医疗资源,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这也是习水县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有力证明。

如今,依托县域医疗次中心、医共体建设,习水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了外出就医人员和医保资金的双回流。目前,县域内就诊率基本稳定在92%,基层就诊率达62%、住院就诊率达85%,革命老城百姓对家门口的医院越来越信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