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2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赓续红色文化   继承光荣传统 勇毅笃行增福祉   同心共筑健康梦 - 数字报刊系统 赓续红色文化   继承光荣传统 勇毅笃行增福祉   同心共筑健康梦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赓续红色文化 继承光荣传统 勇毅笃行增福祉 同心共筑健康梦

作者:○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春晓

1934年10月,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至今年,红军长征出发整整90周年。

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驻足回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红军医务人员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连续作战、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缺医少药的条件下,秉承着“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一切为了伤病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全力救治和安置伤病员,积极开展卫生预防工作,注重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保障了红军战士的生命健康,增强了革命队伍的战斗力,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新时期,医务工作者们用医者仁心、精湛技术,赓续红色血脉,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尚职业精神,为做好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贡献力量。

在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和“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8月15日至16日,本报记者踏上黎平这片红色热土,重温了召开黎平会议、改编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等红军长征在黎平的历史。重走今日黎平,伟大的长征精神在延续,走访黎平县人民医院、水口分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时,深刻感受到他们继承光荣传统接续奋斗的决心和努力。他们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将健康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让老百姓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微信图片_20240820212258.jpg

黎平会议纪念馆。


长征世代传唱的不朽歌谣


从高速口入黎平县城,“伟大转折从这里开始”几个大字矗立在眼前,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黎平,中央红军长征入黔的第一城。黎平会议,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是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移的开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要转折点,是实现伟大转折——遵义会议的奠基石。

“黎平整编”中改编了“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设有医务室、担架排等,将老同志、女红军、苏维埃政府领导、团级以上重伤员们加强领导,实行集中保护和管理。

为更好地重温这段历史,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踏进黎平会议会址和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再次聆听了红军长征在黎平的经历,并且就改编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进行了详细了解。

1930年冬至1934年冬,红七军团、红六军团和中央红军曾3次进驻黎平。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由湖南通道进入贵州;12月14日,进入黎平县城;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长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

黎平见证了中央红军进军黔北、建立新根据地战略行动方针的制定,成为长征路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由于湘江战役后,减员严重、伤病员增多,女红军单独行动不安全及医疗力量分散、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不适应战地需要等实际,中革军委在黎平期间对中央红军进行了一系列整合和改编,史称“黎平整编”。出于保护老同志、女同志、照护伤病员等多重考虑,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亲自安排,在黎平改编了“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将总卫生部中央工作团的妇女工作队、军委第二纵队直属干部连等单位合并改建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

在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驻地旧址,二进院过道处有一间“医务室”,这便是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专为老同志、女红军、伤员提供健康保障的地方。据介绍,当时仅有5名医师、1名司药、10余名看护和卫生员。每天宿营后,医护人员不但要为伤病员检查、治疗,还要巡查各班,统计次日能走、不能走的人数,安排担架。长征路上,他们恪尽职守,为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有人牺牲了宝贵生命。

从医务室往前,一处区域标有“担架排”。据了解,长征出发时,卫生部下设担架排,为伤病体弱的同志提供保障,隶属于干部休养连的建制,黎平整编时缩编为担架排,直至到达陕北瓦窑堡才撤销。

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也称为“特殊连队”。据了解,“特殊连队”这个名字是董必武取的。干部休养连是世界军事史上没有过先例的连队,说它是世界上最特殊的连队,也不算夸张。它的一个特殊之处是“兵”大于“官”。这个连队的成员不仅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有国家代主席、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各部部长、解放军各军兵种司令员,而且当时还有中央委员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各部部长。

这时,红军卫校也进行了整编,一部分师生被分配到中央纵队的干部休养连。教员担任医生,学生则做看护员;一部分学员分到部队中去,做卫生救护工作。

1935年,右路军走出草地后,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干部休养连,把伤病员分散到各个单位,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这支独一无二的“特殊连队”,因形势的发展变化,结束了短暂但十分重要的革命征程。


现在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如今的黎平,在红色基因的浸润下,沿着先辈的足迹,行进在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

黎平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光科介绍,黎平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39年,与祖国风雨同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赓续红色精神,在一代代黎医人的努力下,医院经历了一次次蜕变,突破一个个难关,取得一个个成绩。85年来,黎平县人民医院不断发展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黎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该院省级重点专科,于2014年独立成科,现有医护人员30人。踏进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墙壁上悬挂着的一面面红色锦旗似乎诉说着这个科室不断成长,不断壮大的故事。

“经过十年的发展,科室人员先后到贵州省人民医院、湘雅医院、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怀化三院等进修学习,不仅实现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扩张、胸膜疾病、肺间质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囊肿、咯血、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内科疾病的诊疗和研究,还对肺癌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经验。”黎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可梅说,ct引导下的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胸腔镜胸膜活检术、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与治疗等在该科均可以开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黎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2600余人(次),肺癌患者197人(次),收治患者不仅有黎平本地人,还有榕江、从江等周边县的患者。

姜先生曾患有脑出血,并伴随后遗症,今年年初,因重症肺炎导致肺部感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紧急入院至黎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当时,患者情况紧急,家属都不太抱希望。”李可梅说,经过科室同仁们的一番努力,姜先生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的病症好转。住院多天后,姜先生因重症肺炎导致肺部感染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完全治愈。

出院后,患者及家属向李可梅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送上了一面印有“医术精湛治好病,医德高尚暖人心”字样的锦旗,以表谢意。

如今,黎平县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被评为国家PCCM科规范化建设二级医院达标单位、西部呼吸介入联盟理事单位、贵州省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防治联盟成员单位等。

水口镇位于黎平县东南部,从城区驱车至水口镇约一个小时。红七军团曾在水口镇团结群众,发展生产;水口镇还有“怀公平乡苏维埃政府旧址”,是红军在黎平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历史见证,也是红军在贵州成立的第一个基层红色政权物证。就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多年来,水口镇中心卫生院不断传承红军长征精神,服务保障辖区4万余人的生命健康。

2019年,黎平县人民医院与水口镇中心卫生院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黎平县人民医院派驻一名院长和一名副院长到水口分院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水口分院就医环境、医疗设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等不断提升,致力于解决基层老百姓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等问题。

“水口分院是黔东南州第一家通过医院自筹资金建设的县域医疗次中心,于2023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黎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曾派驻到水口分院任院长)龙家森说,次中心建成后,辐射周边7个乡镇6万余人口。

龙家森表示,通过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卫生院的就医环境更加舒适,在县级优质医疗资源的帮扶下,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群众的就医满意度大幅提升,医务人员的获得感也在逐渐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医防融合工作中,水口分院针对辖区“一老一小”的实际情况,提出“流动的医院,行走的医师”行动,将医卫人员分20个团队,进村入户为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赢得很好口碑。


未来在新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黎平拥有丰厚的“红色家底”,每一位黎医人都在用心感悟历史、用行实现诺言。

“多年来,医院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坚持优化学科布局,强化重点学科建设以及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顺势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多年的不断优化改革,连续多年在全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中取得佳绩,并被连续纳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杨光科说,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对于医院未来发展,杨光科表示,黎平县人民医院将持续赓续红色文化,继续做好“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省级试点”;以新院区搬迁为契机,在医院管理机制、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好黎平县卫生健康事业的“领头军”,加强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服务体系,尽快实现从二级医院到三级医院的全面跨越;认真贯彻我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全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全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全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建好用好尚重、水口以及肇兴等医共体分院,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对于科室未来发展,李可梅说,新院区搬迁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计划成立独立的呼吸RICU,在人员、装备和技术手段等方面给予充分保证,满足患者需要,提高呼吸系统危重疾病抢救水平。眼下,科室将开展PCCM-县域慢性气道疾病医疗能力提升项目认证,更规范、标准地开展慢性气道疾病的诊治,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水平;同时,计划申请“PCCM规范化建设——肺癌与肺结节专病照护能力”认证,并考虑开设呼吸介入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呼吸内科疾病治疗方案。

对于水口分院未来发展,龙家森介绍,按照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要求,在原有全科、妇科、中医科的基础上,水口分院增设老年医学科、外科、儿科等,并将中医馆打造成特色科室,现已成功创建省级示范中医馆,各村卫生室逐步建起“中医阁”并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将“流动的医院,行走的医师”做深做实,让医防融合向纵深推进;实施基层医疗资源融合模式,以医疗资源共享为纽带,以家庭医生团队为载体,建立水口镇中心卫生院和雷洞乡卫生院结对融合发展实验基地,坚持做好“水口-雷洞”融合发展,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让当地群众看病就医更便捷。

微信图片_20240820212255.jpg

水口镇中心卫生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