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2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用红色精神锻造初心使命 - 数字报刊系统 用红色精神锻造初心使命<br> 让群众共享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成果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红色精神锻造初心使命
让群众共享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成果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文叶 通讯员 唐勇

  站在江界河渡口,江水滔滔一如90年前红军强渡乌江之时。

  走进瓮安猴场会议会址内,桐油灯、桌椅、步枪和军旗有序摆放,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在贵州瓮安,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彪炳史册的猴场会议,作出了《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黎平会议精神,完成战略方向转移,积极开展政治宣传,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抢渡乌江,翻开了伟大长征新的一页。

  坚定理想信念、不惧艰难险阻、一切从实际出发……,90年来,在瓮安这片红土地上,长征精神深刻影响着这方土地上干事创业的人们。在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卫生健康事业行列,无数医务工作者坚持用红色锻造品格,锚定生命至上目标,在攻克技术短板、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回首来路,为乡村群众健康把关的“赤脚游医”已被“行业专家”所替代,设施简陋的乡村诊所摇身变为设备齐全的二甲医院,单一的医疗卫生服务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全方位健康服务,瓮安县卫生与健康事业不断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游览红色圣地。.jpg

  2023年9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专家团队到瓮安义诊期间开展红色教育。

20240823112809635.jpg

  瓮安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医师在为患者做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备受好评。.jpg

瓮安县中医医院主动扩展健康服务,康复治疗备受好评。


红色记忆催人奋发


  贵州是红军长征时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后于1934年12月转战贵州,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先后四次经过瓮安,长征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激励着这方热土力争上游、后发赶超。

  在位于瓮安县城东北19公里处的猴场镇(前身叫草堂镇),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了猴场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的意见又一次被采纳,决定立即强渡乌江、北上遵义,使中央红军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为长征的胜利和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传承、铭记长征精神,在纪念“猴场会议”召开及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之际,经张海阳将军提议,中共瓮安县委、县人民政府报上级批准,2010年2月,将草塘镇更名为猴场镇。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片红色热土上,群众一度因缺医少药饱受困扰。据《瓮安县志》记载:民国15年县境始有中医诊所,多为中药铺兼营。25年方有西医诊所。33年建草塘卫生所(后撤销)。

  守护群众生命健康重逾千斤,在革命先烈们曾经战斗过的这片土地上,猴场镇中心卫生院肩负守护群众生命健康的职责使命,将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几代医护人员的共同追求,自1951年建院起就在为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而奋斗。

  在猴场镇中心卫生院,几乎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说出猴场会议的这段历史,其中更有不少因着红色精神感召而前往的年轻工作者。“猴场会议的重大意义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是能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土地上工作,与革命先辈一样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奋斗,为他们生命健康护航,身为医学生,这是难得而又神圣的工作机遇。”一名新近考入猴场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的年轻医师如是说。

  猴场镇中心卫生院院长何小应告诉记者,猴场镇中心卫生院最先选址在新川,一个两层楼的老房子,体温计、血压计和听诊器老三件就是医院的医疗器械。20世纪80年代开始,猴场镇中心卫生院经过两次搬迁,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卫生服务能力逐年提高,加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全覆盖,惠及广大农村群众,有力缓解了大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不管是在医疗条件简陋、医护人员有限的建院阶段,还是历经搬迁发展成为一方群众健康守护阵地的今天,脚踩这片红色土地,我们一直将这份精神作为不断发展事业的动力,甘心情愿的接力在守护群众健康的路上坚守。”何小应说。

  今年80岁的姚安国老人是这方土地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提起就医感受,老人感慨不已:“猴场卫生院算是我们县建立比较早的几个卫生院,刚开始医师少、条件有限,现在卫生院不仅可以做检查,还能做手术,遇到病情重的还能通过远程会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外面专家的服务,太好了。”

长征精神情牵白衣

  2024年8月初,以红色精神为纽带,由中国女医师协会烧创伤专委会主办,贵州省瓮安县中医医院与复旦大学基础教育集团“隽语”名师工作室共同承办的“红医文行·仁心致远”之贵州行活动在瓮安县圆满举行。

  “活动不仅是为了缅怀先烈、重温历史,更是为了将长征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医疗公益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夏照帆院士线上致辞时表示。

  会后,活动将这一宣言化为了实际行动,参会代表实地探访长征遗址——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医务人员、学者及教师们围绕“红医联袂·健康筑梦”和“青春飞扬?奋楫追梦”主题开展线上交流座谈,不仅促进了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事实上,只要踏上这片土地,人们就会为承载着深重意义的长征遗址吸引。广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脊柱外科医师黄荷博士曾在瓮安县中医医院开展长达两年的医疗帮扶工作。两年时间里,他跟随县中医医院医护团队先后到江界河、珠藏、猴场等多地卫生院开展义诊等工作,在红军长征经过的土地上接续为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奋斗。帮扶结束,黄荷把工作站建在了中医医院,希望借此帮助更多有需要的群众。

  瓮安作为长征途中的重要一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作为本土成长起来的骨干医师,从医已逾30年的经典病房主任黄代富在中医发展前景并不被看好的90年代毅然选择到瓮安县中医医院成为一名中医师,长征精神于他而言是一种指引。“中医的发展历程和党长征时的情形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都有一个目标,但没人知道需要经历哪些艰难险阻,但长征精神指引着我们,只要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就一定能突破重重阻碍赢得胜利,中医的发展传承同样如此,我们需要的是锚定目标不放松、千难万险不言退。”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为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2024年7月7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赓续星火 医路黔行”实践团踏上了追寻历史足迹的征程,抵达瓮安县猴场会议会址,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

  “当了解到在长征途中,红军医疗队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医疗救助,这种精神深深触动了我,身为未来的医务工作人员,要向先辈们致敬,将长征精神和红医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守初心、勇担使命,救死扶伤,守护人民健康,肩负起使命和责任。”一名参与了此次实践活动的医学生说。

  …………

  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时隔近一个世纪,关于红军长征的点点滴滴仍然在民间、网络空间流传。时代风云变幻,但不变的是前赴后继者为之奋斗的决心。

  以伟大的长征精神为指引,瓮安县卫生健康部门激励系统干部职工继承和发扬红军优良传统,把长征精神转化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新动力,全力推动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行稳致远。

  截至2024年,瓮安县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共4个、乡镇中心卫生院11个、街道办事处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卫生室12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实现了乡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农村患者20分钟、城市患者10分钟,均可得到医疗保健服务。


“红”“黄”辉映奏响新篇章


  中医药走过了数千年历史,在瓮安,中医药挽救过许多红军将士的生命。

  穿越时间长河,长征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而中医药事业在红色精神的指引下,正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健康。

  20世纪70、80年代,赤脚医师靠着一剂剂中药为部分群众解除了痛苦,在医药卫生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与西医携手并行,瓮安县中医医院将红色精神与岐黄之术巧妙融合,谱写了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走进瓮安县中医医院,以时珍楼、华佗楼、皇甫楼、扁鹊楼等命名的楼宇映入眼帘,门诊大厅一楼的自动化中药房里散发出浓浓的药香。在门诊二楼,覆盖内科、外科等科室的党员专家门诊十分惹眼,医师办公桌上鲜红的党旗、胸前的党徽与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对比热烈而又和谐。

  身为外一科主任,胡元华在1994年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后就在县中医医院工作,擅长外科腔镜微创手术,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院内开设党员专家门诊,胡元华是率先上岗的专家之一。“我是党员我先上,尽己所能服务患者,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胡元华说。

  与胡元华的诊室几间诊室之隔的内科党员专家门诊,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实现了具象化。

  “你好,您是看病还是咨询?”“我上个星期刚才从您管理的经典病房出院,中药吃完了,想来请您看看。”“挂号了吗?”“没有”“没事,身份证号告诉我,我给你看下既往治疗情况。”……这是8月15日下午,黄代富医师在内科党员专家门诊坐诊时与患者的一段对话。一问一答间尽显主动、周到。

  “很多群众是乡镇上来的,没有挂号多数是没挂得上或者是没来得及,只要来到了诊室就是我的患者,只要我能当天看的绝对不让患者跑第二次,这不仅仅因为我是医师,更因为我是党员。”黄代富说。

  近年来,瓮安县中医医院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围绕“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创建目标,以“做强优势专科、夯实平台专科、补齐薄弱专科”为重点,坚持中医院姓“中”的功能定位和办院方针,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特色,累计开展中医医疗技术73项,民族医药诊疗技术15项,开展膏方制作28个,如葫芦灸、苗医竹罐、苗药姜熨技术等疗效显著,于2020年8月起提供的中药饮片传统陶罐代煎、全城免费配送服务,实行“调剂” “煎煮”“包装”“配送”一站式服务,深受患者好评。

  将红色精神与中医药文化内涵相结合,该院成立“岐黄工作坊”中医药文化建设队伍,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5·12”国际护士节、“8·19”医师节融入中药辨识、中药膳食、中医药文创作品制作、中医药文化表演等活动环节,先后3次邀请国医大师刘尚义亲临开展中医药学术经验分享,开展2次中医师承拜师仪式,连续6年成功举办“膏方节”并于2021年将其升格为“中医药文化节”,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合,提升医院中医药文化底蕴。

  当前,该院正充分发挥医共体龙头带动作用,通过6个党支部包保7个分院建设,党员、医疗资源“双下沉”的方式,举全支部之力指导各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解决了8家中医馆“有馆无人”及4家中医馆能力薄弱问题,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服务能力。

  该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长征精神为指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不断扩宽中医药服务影响力,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中医医疗服务。

为患者把脉.jpg

  党员专家门诊诊室内,内科医师黄代富在为患者把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