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2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急产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 数字报刊系统 手术前麻醉,你需要知道的事 急产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新生儿肺炎的护理要点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多动症儿童  北海市妇幼保健院唐建秀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急产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作者:桂林市平乐县人民医院 冯玉秀


生孩子,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段既充满期待又略带紧张的旅程。我们常常听到关于难产的讨论,那是一种分娩过程中的困境,需要医疗团队的紧急干预。然而,与难产同样需要重视,但却常被忽视的,是另一种分娩紧急情况——急产。

什么是急产

在正常的分娩过程中,从规律宫缩开始到胎儿娩出,通常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然而,当这一过程的时间显著缩短,总时间少于3小时时,我们称之为急产。与正常分娩相比,急产的突发性更强,往往让人措手不及。

定义解析:急产并不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但它确实存在,并且可能发生在任何阶段的孕妇中,包括已经有过分娩经验的经产妇。由于急产的突然性,它往往给孕妇和医疗团队带来额外的挑战。

与正常分娩的对比:正常的分娩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允许孕妇和医疗团队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相比之下,急产的时间紧迫性使得这一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急产的发生群体:尽管急产可能发生在任何孕妇身上,但某些因素可能会增加其发生的风险。例如,孕妇的年龄、分娩历史、子宫的敏感性以及是否存在某些医疗条件等,都可能是急产发生的诱因。

 

急产的危害

急产不仅给孕妇带来身体上的挑战,还可能对胎儿的健康造成威胁。了解急产的危害,是认识其严重性的重要一步。

对母体的影响

产后出血风险增加:由于急产过程中子宫的迅速收缩,孕妇可能面临产后出血的风险。这种出血可能是由于子宫未能适当收缩以关闭血管,或者由于产道撕裂导致的。

产道撕裂伤:在急产中,由于胎儿的迅速通过,产道可能受到过度拉伸,导致撕裂伤。这些撕裂伤可能需要医疗干预来修复,并可能导致长期的并发症。

感染风险增加:急产过程中,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可能无法完全遵循无菌操作,从而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对胎儿的影响

胎儿受伤:由于胎儿的迅速通过产道,他们可能受到挤压或拉伤。这些伤害可能包括骨折、神经损伤或内脏器官的损伤。

早产问题:在某些情况下,急产可能导致早产。早产儿的身体可能尚未完全发育,面临着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呼吸问题、体温维持困难以及感染风险增加。

脐带脱垂等紧急情况:在急产中,脐带可能先于胎儿娩出,导致脐带脱垂。这种情况会切断胎儿的氧气供应,造成胎儿窘迫,需要立即的医疗干预。

 

急产的原因与预警信号

原因探讨

子宫收缩过强:在某些情况下,孕妇的子宫可能异常强烈地收缩,导致分娩过程加速。

孕妇活动量大:过度的体力活动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加速分娩过程。

某些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急产的风险。

 

预警信号

突然强烈的宫缩:孕妇可能突然感到强烈而频繁的宫缩,这是急产即将发生的明显信号。

频繁排便感:由于胎儿迅速下降,孕妇可能感到强烈的排便感。

迅速扩张的产道感:孕妇可能感到产道在迅速扩张,这是胎儿即将娩出的迹象。

即使在家中,孕妇和家人也应立即联系医疗援助,以确保在急产发生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支持。

 

如何应对急产

面对急产,冷静和迅速的行动是关键。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医院,都有一系列的措施可以采取来应对这一紧急情况。

家中突发急产的紧急处理

保持冷静:尽管情况紧急,但保持冷静对于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关重要。

清洁双手:在接触胎儿或产妇之前,确保双手清洁,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准备干净的毛巾或床单:用于包裹新生儿和保持产妇的清洁。

尽量平稳呼吸:指导产妇进行平稳的呼吸,以帮助她放松并减少紧张感。

避免用力过猛:在胎儿娩出时,避免过度用力,以免造成产道撕裂。

专业处理

医生评估:医疗团队将迅速评估产妇和胎儿的状况,以确定是否需要紧急干预。

胎心监测:通过胎心监测来评估胎儿的健康状况。

紧急剖宫产:在某些情况下,如胎儿窘迫或产妇状况危急,可能需要进行紧急剖宫产。

产后护理

观察母子状况:在分娩后,医疗团队将密切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状况,以确保他们的健康。

预防感染:给予必要的抗生素和其他药物,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心理支持: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产妇和家人应对这一紧急情况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结语

急产,这一分娩紧急情况,虽不如难产广为人知,但其对母婴健康的潜在威胁同样不容忽视。通过深入了解急产的定义、危害、原因及预警信号,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和预防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为这一紧急情况做好准备,为保障母婴安全贡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