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中,消毒供应室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里是医院内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消毒灭菌之旅”的起点和终点。它不仅保障了医疗器械和物品的无菌状态,更是医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毒供应室仍然是一个神秘且陌生的领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消毒供应室的神秘面纱,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消毒灭菌之旅”。
消毒供应室的重要性
消毒供应室,常被比作医院的“心脏”,是保障医疗安全、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防线。它承担着医院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重任。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极高的技术含量和严格的操作规范。
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之旅
(一)回收
器械与物品包在使用完毕后,科室需立即将其妥善放置于封闭的污物容器中,以保持湿润状态防止干燥,同时,对于特定类型的器械,需在科室内部先行实施必要的预处理措施。随后,消毒供应中心的专业人员负责统一回收工作,此过程中与临床科室进行详细的交接,并准确记录相关信息,以确保物品流转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二)分类
在完成清点与核查步骤后,需依据器械与物品的材质特性、精密等级、适用的清洗方法以及污染程度等多维度因素,实施精细化的分类处理,从而保障后续消毒灭菌工作的顺利进行,符合医院感染控制及物品管理的严格要求。
(三)清洗
清洗涵盖了机械清洗与手工清洗两种方式,各自针对不同类型的器械进行优化处理。机械清洗方法广泛适用于常规器械的清洁作业,其高效性显著。而手工清洗则更侧重于精密、结构复杂或有机物污染较为严重的器械,尤其适用于初步去污处理,确保后续清洁效果。
(四)消毒
在完成器械、器具及物品的彻底清洗之后,随即执行消毒程序以确保其卫生安全。在此环节中,机械湿热消毒为首选方法,因其高效且能广泛杀灭微生物。此外,亦可灵活采用多种消毒剂进行处理,包括但不限于75%乙醇溶液、酸性氧化电位水,以及其他如邻苯二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复方含氯消毒剂等有效消毒成分,以实现全面而深入的消毒效果。
(五)干燥
干燥处理应优先采用干燥设备,依据材质设定适宜温度;对于不耐热物品,可采用消毒擦布、压力气枪或高浓度乙醇干燥;管腔器械内水迹需用压力气枪等去除;自然干燥法应避免使用,以确保干燥效果与卫生安全。
(六)检查与保养
每件干燥后的器械均需经放大镜检查,确保表面光洁无残留,功能完好。不合格者需重处理,锈迹及时清除,损坏则维修或报废。保养应选用水溶性润滑剂,避免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产品。
(七)包装
器械与布类包需分室包装,确保包布清洁干燥无破损。包装前核对器械种类、规格、数量并组装齐全,特殊器械采取保护措施。采用闭合式或密封式包装,控制包重。包装后贴灭菌指示物及详细标识,包括物品信息、包装者、灭菌批次、日期及失效期,确保全程可追溯。
(八)灭菌
需严格监控灭菌全程,包括准备、装载、操作、卸载及效果评估,确保每批次均符合操作程序,且包内外化学指示物合格,无湿包、污染或破坏现象,方可判定为灭菌质量合格。
(九)储存
灭菌后物品应分类分架存放于无菌区,确保离地、墙、顶有足够距离。物品位置固定并标识,取用前需洗手消毒。消毒后物品干燥包装并专架存放。无菌物品有效期受温湿度影响,一般纺织品14天,未达标时7天;纸袋包装1个月,无纺布及纸塑袋包装6个月,硬质容器亦6个月。
(十)发放
发放无菌物品需遵循着装、消毒要求,按科室需求及先进先出原则进行,确保物品有效性和可追溯性,植入物及植入性手术器械需生物检测合格。记录一次性无菌物品详细信息,拒绝发放过期品。运送器具使用后需清洁干燥存放,确保全程质量控制与安全。
消毒供应室,这个看似平凡的部门,实则承载着医院安全和患者健康的重任。通过精细的操作流程和科学地管理与监测,为医院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治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