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8月09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新生儿腹泻的护理 - 数字报刊系统 新生儿腹泻的护理 针灸如何帮助调理高血压 关于麻风病,你知道多少? 梅尼埃病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生儿腹泻的护理

作者:崇左市人民医院 施晓英

新生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改变的常见病,新生儿腹泻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新生儿生长发育快,所需热量和营养物质多,胃肠道负担重,而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机体防御能力较差,一旦喂养不当或者胃肠道感染,就容易发生腹泻,新生儿发生腹泻时应尽早就医,以免病情变化过快危及生命。

新生儿腹泻的原因及处理

生理性腹泻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每天大便可以多达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较稀薄、色黄,宝宝精神好,吃奶好,体重增长正常。

处理:合理喂养,加强护理,注意宝宝的精神、食欲、体重变化,一般无须特别处理,不必担心。

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主要症状是腹泻每日数次至10余次,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奶块,少数患儿有回奶或呕吐。患儿还会伴有腹胀和不同程度哭闹,排便或经治疗后腹泻好转。

处理:可先用无乳糖配方乳(包括以牛乳为基础或以大豆为基础的无乳糖配方乳),待腹泻停止后再根据患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母乳喂哺次数,可以改用母乳和无乳糖配方乳混合喂养,如果宝宝胃肠道乳糖酶逐渐恢复正常,对乳糖能够完全耐受,可以转为全母乳喂养或普通奶粉喂养。

喂养不当

新生儿喂养的奶粉浓度过高、糖浓度过高、奶液过凉或过早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都容易导致新生儿腹泻。大便含泡沫,带有酸味或腐烂,有时混有消化不良的颗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呕吐、哭闹。

处理:合理喂养,纠正不科学的喂养方法。若症状不能改善,应到医院接受治疗。

牛奶蛋白过敏

对奶粉中的蛋白质过敏,有遗传性过敏体质的新生儿更容易产生对奶粉蛋白质的过敏症状。使用牛奶或奶粉喂养后腹泻超过2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丝,伴随皮肤湿疹、荨麻疹、气喘等症状。

处理:人工喂养患儿均采用无敏(游离氨基酸粉)或低敏(深度水解蛋白粉)配方粉喂养,混合喂养患儿继续母乳喂养,嘱母亲在哺乳期间禁食鸡蛋、牛奶、奶制品及蛋制品。

病毒感染性腹泻

因病毒感染而造成的腹泻。轮状病毒是秋冬季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常被称作秋季腹泻。传染性很强,能在家庭、幼托儿及儿科病房流行。发病时大便呈黄稀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无脓血,有时伴有呕吐、发热,容易出现尿少等脱水症状。

处理:立即到医院就诊,医生根据宝宝情况进行补液。

细菌感染性腹泻

因病毒或细菌感染而造成的腹泻。大便次数多,大便含黏液脓血,常合并呕吐、发热,精神萎靡。

处理:立即到医院就诊,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宝宝需要消毒隔离,食具、水杯、水瓶要经常消毒。衣物要勤洗、勤晒。

新生儿腹泻的预防措施

注意卫生:把好入口关,宝宝所用的食具、衣物等必须消毒后清洗。喂奶前要洗手及清洁乳头。

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最天然、最健康的食品,应坚持按需哺乳。

合理喂养:在母乳不足时,采取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的调配,不宜过早或过多地添加米糊或粥等食物。

增强宝宝体质:在天气适宜时,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提高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注意夏季护理:合理增减衣物,夜晚注意腹部保暖。多给宝宝喝水,适当进行温水浴。

加强体弱宝宝的护理:对于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的宝宝,更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

防止交叉感染:一旦宝宝或家长出现腹泻,必须隔离治疗,粪便要消毒处理。

新生儿腹泻的护理

保护屁屁:由于新生儿排便的次数增加了许多,所以会不断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对皮肤刺激较大。因此,新生儿每次排便后,宝爸、宝妈们都要用温水(尽量不要用肥皂或消毒液)清洗小屁屁,最好用柔软清洁的棉尿布,且要勤换洗,以免发生红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发红了,应 让它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然后涂抹一些尿布疹膏。

家长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量的变化,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还要注意观察病情,如果新生儿在家治疗护理期间病情不见好转,出现水样便次数频繁,口渴明显,双眼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及高热等症状,应带新生儿到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新生儿腹泻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掌握正确的预防与护理方法,及时发现并处理,宝宝便能很快恢复健康。希望本文能为广大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共同呵护宝宝的健康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