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9月13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并肩战肩痛,中医内外治同行 - 数字报刊系统 脂肪肝不是胖人专属,瘦人也要小心! 看病不再难:医疗管理有新招 并肩战肩痛,中医内外治同行 揭开膝关节炎的神秘面纱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并肩战肩痛,中医内外治同行

作者:柳州市柳南区洛满中心卫生院 黄丽珍


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肩痛如同一位不速之客,悄然侵袭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工作效率与生活质量。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更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警示信号,提醒我们需要关注并呵护肩部健康。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索中医如何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与独特的治疗方法,与我们并肩作战,共同对抗肩痛。

什么是肩痛: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肩痛,这一看似简单的症状背后,实则隐藏着复杂的生理机制与多种致病因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肩痛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劳损过度、外伤瘀血、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所致。这些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肩部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疼痛与功能障碍。

1.外邪侵袭:风寒湿邪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致病因素,它们容易趁虚而入,侵袭人体。当肩部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或突然受到冷风直吹时,风寒湿邪便可能趁机侵入,阻滞经络,引发肩痛。

2.劳损过度:现代生活中,许多工作都需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伏案工作、操作电脑、驾车等。这些活动都会导致肩部肌肉、韧带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便会造成劳损,引发肩痛。

3.气血不足与肝肾亏虚: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当气血不足时,肩部肌肉、韧带得不到充分的滋养,便会出现疼痛与无力感。而肝肾作为人体的重要脏器,其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筋骨的健康。肝肾亏虚时,筋骨失养,肩痛自然随之而来。

 

中医内治法:调和气血,固本培元

1.中药内服

?  辨证施治: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及舌象脉象,制定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例如,对于风寒湿痹型肩痛,可选用羌活胜湿汤加减,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对于瘀血阻络型,则可用身痛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中成药:对于不便煎药的患者,可选择中成药如舒筋活血片、活血止痛胶囊等,同样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食疗调养

?  温补肝肾: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肝肾强则筋骨健。日常可多食用枸杞、黑豆、核桃等滋补肝肾的食物。

?  活血化瘀:适量食用山楂、黑木耳、三七粉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瘀血引起的疼痛。

?  祛风散寒:多摄入生姜、葱白、肉桂等温热食材,能有效驱散体内寒气,缓解因风寒引起的疼痛不适。

 

中医外治法: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1.针灸疗法

针刺:通过在肩部及相关经络穴位上精准施针,如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等,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艾灸:利用艾草的温热效应,对肩部进行温灸,不仅能温经散寒,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缓解疼痛。

2.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另一大特色。通过运用滚法、揉法、拿法、搓法等手法直接作用于肩部肌肉、韧带及关节部位,推拿按摩能够有效缓解肌肉紧张与痉挛状态、松解粘连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在推拿过程中,重点按摩肩井、天宗、肩前等穴位并配合适当的关节活动训练还能够帮助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范围。

3.拔罐与刮痧

拔罐通过负压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拔出体内湿气、寒气,缓解因寒湿凝滞引起的肩痛。刮痧用特制刮痧板在肩部皮肤上进行刮拭,以达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效果,尤其适合瘀血阻络型肩痛患者。

4.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将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草药(如艾叶、红花、川芎等)制成热敷包或药膏贴敷于患处进行治疗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能够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部位并发挥其治疗作用而无需经过消化系统吸收与代谢过程因此具有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

5.其他治疗方法如:穴位注射、放血疗法、火针治疗,小针刀治疗等效果显著。

 

日常保健,预防为先

1.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都要注意调整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特别是避免耸肩、含胸等不良姿态。

2.适度运动:加强肩部肌肉锻炼,如进行肩部环绕、爬墙运动等,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肩关节稳定性。

3.防寒保暖:注意肩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减少因寒冷刺激诱发的肩痛。

4.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总之,肩痛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中医通过内外治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缓解肩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大家能够重视肩痛,及时治疗,同时注意日常的预防和保健,让我们的肩部更加健康,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