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遵义市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老年群体中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服务重点,有效破解失能老年人“养老难”的瓶颈问题。
探索实施失能老人
“集中供养+居家救助”
遵义市创新实施“集中供养+居家救助”模式,将全市乡镇敬老院、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和公(民)办养老机构,整合打造成颐康养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和养老服务驿站三种类别,把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民政兜底和公益属性结合起来,对特困供养人员和部分低保对象中因病、因残导致失能或半失能的困难老人实施兜底帮扶,形成了“中心城区为重点、县城为依托、乡镇为网格”多层次、广覆盖的养老服务格局。
推动“集中供养”走出瓶颈。整合现有社会福利设施、国有资产和部分民办机构,每个县(市、区)打造7至10个区域相对集中、医养有效融合的区域性养老机构,对兜底的失能老人实施统一照护。
推动“居家救助”走上前台。通过整合动员邻里、亲属、基层社会组织等力量奉献爱心,为特殊困难失能老人提供上门照料服务,让符合条件享受政策和护理的老人在家就能得到救助。通过整合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和财政资金,保障特殊困难失能老人基本生活,给予服务承接人护理补贴,并同步建立有序退出机制。通过不断实践,走出了一条“帮扶失能、释放有能”的养老新路。目前,遵义市已建成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111个,累计照护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余人。集中供养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1625人,不断解决失能群体老年人养老的“难中之难”问题。
探索实施失能老人
“需求评估+医养服务”
遵义市探索实施“需求评估+医养服务”模式,将特殊困难失能老人需求评估、医养结合服务作为提升关爱失能老人的“快捷键”,打造“小城养老”全流程、全链条、全周期的新型服务模式。
搭建多元服务平台。在全市设立互助养老服务点,在互助养老的原则下,将服务区域志愿者的服务力量汇聚起来,以低龄和健康老年志愿者为主,充分发挥“一社一点、一街一中心”的作用,大力鼓励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为失能老人提供直接性、多样化、综合性的养老服务。大力开展“老年人信息筛查与能力评估工程”,对21.48万老年人进行信息筛查,建立失能档案数据库。
创新个性服务模式。在全市推广“关爱巡访+个案管理”服务模式,按照《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对失能、半失能以及8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能力评估,对失能老人的身体情况、自理能力、家庭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将服务划分为A、B、C三类,大力实施适老化改造和居家上门服务工程,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和共性需求,提升失能服务的生存质量,助力遵义“小城养老”体系的构建,实现失能老人服务个性化和可持续发展。
扩大医养服务渠道。探索遵义市失能老人“医疗+康复+养老”服务,重点对居家养老中的失能老人推行“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体性服务机构+家庭医生+家护”服务模式,对社区养老中的失能老人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驿站+专业养老运营机构+时间银行”服务模式,对机构养老中的失能老人推行“医养两院一体+大医疗小养老+小养老大医疗+康复+中医”服务模式,进一步构建“医、康、养一体化”发展格局。目前,遵义市失能老年人约8000人,共创建3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县,13个省级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94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护理型养老床位达11303张,签订医养合作协议,开展适老化改造5484户,居家上门服务达32万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失能群体老年人“医和养”的个性需求问题。
实施失能老人
“精准照护+时间银行”
遵义市系统实施“精准照护+时间银行”模式,将“技能培训、心理健康、喘息服务、精品街区、长者食堂”等板块内容整体融入“小城养老”体系,解决失能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
抓精准强技能。依托世行项目建设和技能大赛,每个县(市、区)建立1至2个失能特困人员养护中心,精准实施护理型床位改造,强化护理人员配备,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对全市“40、50”护理员队伍进行全覆盖培训,集中攻克护理技能弱的问题。
抓精品强服务。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式养老”特色日间照料服务,打造一批覆盖城乡周边的精品街区养老服务分中心。在充分发挥老年协会、老年志愿服务队作用的基础上,让失能家庭享受到更多的“喘息服务”和“时间银行”服务。目前,遵义市建成各类长者食堂40个,开展失能老人心理健康咨询1000余起,举办养老护理技能大赛2期,培训人数7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失能群体老年人养老的“堵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