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9月2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产后抑郁,不是妈妈的错 - 数字报刊系统 产后抑郁,不是妈妈的错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护理攻略 骨折后康复的家庭护理小贴士 肝癌的早期预警信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后抑郁,不是妈妈的错

作者: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李媛

在迎来新生命的喜悦之后,有些妈妈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这就是产后抑郁。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产后抑郁的神秘面纱,理解它、正视它,并给予妈妈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初识产后抑郁被称为“幸福的阴影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这可不是简单的 “心情不好”,而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产后抑郁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易怒、疲劳、失眠、食欲不振、对宝宝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产后抑郁通常在产后 6 周内发病,可在 3 - 6 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能持续 1 - 2 年。据统计,大约 15% - 30% 的产妇会经历产后抑郁,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为何会发生?多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生理因素

1.激素变化:在怀孕期间,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会升高,以维持妊娠。分娩后,这些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这种急剧的变化会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导致情绪波动。例如,雌激素的减少可能会影响血清素的合成和传递,而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

2.身体疲劳:分娩是一个极其耗费体力的过程,产后妈妈的身体需要时间来恢复。伤口的疼痛、恶露的排出、频繁的哺乳等都会让妈妈感到身心俱疲,增加了抑郁的风险。

(二)心理因素

1.角色转变:从怀孕时的准妈妈到产后的新妈妈,角色的突然转变可能让妈妈感到无所适从。她们需要承担起照顾宝宝的全部责任,同时还要适应家庭关系的新变化,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一位职业女性可能会因为产后需要全职照顾宝宝而感到失去了自我,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焦虑。

2.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差距:很多妈妈在产前对产后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宝宝的哭闹、睡眠不足、家务的繁琐等可能会让妈妈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从而产生挫败感和抑郁情绪。

(三)社会因素

1.缺乏支持:如果家人和朋友对妈妈的关心和支持不够,妈妈会感到孤独和无助。特别是在育儿方面,如果家人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妈妈很容易陷入抑郁的情绪中。比如,有些婆婆会过分干涉妈妈的育儿方式,导致婆媳矛盾,给妈妈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2.经济压力:宝宝的出生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开销,如奶粉、尿布、医疗费用等。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妈妈可能会因为担心宝宝的未来而感到焦虑和抑郁。

产后抑郁,不是妈妈的错

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认为产后抑郁是“矫情”、“想太多”,甚至归咎于新妈妈不够坚强或不懂得自我调节。然而,科学告诉我们,产后抑郁是一种疾病,它像感冒一样,有着其特定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而非个人意志所能完全控制。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摒弃偏见,给予新妈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让她们知道:这不是她们的错,她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需要时间和关爱来治愈的风暴。

识别信号,及时干预

了解产后抑郁的常见症状,对于早期识别并采取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信号:

1.持续的情绪低落,感到悲伤或无助。

2.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包括照顾自己和宝宝。

3.焦虑、易怒或情绪波动大。

4.睡眠障碍,如难以入睡或早醒。

5.食欲改变,体重显著增减。

6.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

7.持续的疲劳感,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

8.负面自我评价,甚至有自杀念头。

一旦发现新妈妈出现上述症状,家人和朋友应立即给予关注和支持,并鼓励其寻求专业帮助。专业的心理咨询、药物治疗或两者结合,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构建支持网络,共筑爱的防线

1.家庭支持:家人是新妈妈最坚实的后盾。丈夫应积极参与育儿过程,分担家务,给予妻子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其他家庭成员也应尊重新妈妈的感受,避免过度干涉或施加压力。

2.专业指导:参加产前教育课程,了解产后可能出现的身心变化及应对策略。产后定期随访,与医生或护士保持沟通,及时反映自己的身心状况。

3.社交互动:加入妈妈群、育儿论坛等社交平台,与其他新妈妈分享经验,获得情感共鸣和支持。适当的户外活动也有助于缓解压力,提升心情。

4.自我关爱:新妈妈要学会关爱自己,合理安排休息与娱乐时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不仅能促进身体恢复,还能缓解焦虑情绪。

产后抑郁不是妈妈的错,它是一种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面对的疾病。让我们携手为妈妈们创造一个温暖、支持的环境,帮助她们走出产后抑郁的阴霾,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