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9月20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如何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 数字报刊系统 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牙龈红肿别忽视,警惕牙周病 如何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作者:贺州市第五人民医院 潘勇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式各样的挑战与不期而至的意外。那些剧烈且痛苦的事件会在我们的精神深处刻下难以磨灭的痕迹,进而可能诱发出一种被称作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心理问题。读者可能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感到好奇:这一现象究竟是什么?它如何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我们又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本文将致力于揭开其扑朔迷离的面纱。

什么是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一类精神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常见的症状包括:对创伤性事件的再体验症状,犹如噩梦重现,无法自控的强迫性回忆;对与创伤相关的刺激产生极端的恐惧和回避反应。情绪波动剧烈,常伴有焦虑、愤怒或悲伤;睡眠障碍,如难以入睡或频繁做噩梦;注意力减退,对以往感兴趣的活动丧失兴趣等。

例如,一名退伍士兵在听到巨大声响时,会立即出现紧张反应,脑中不断回放战场上的激烈战斗场景。再如,一位经历严重自然灾害的幸存者在雨天常常感到极度不安和恐惧。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

在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机制时,必须认识到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维度与多因素交织的。

1. 创伤性事件的严重性是触发PTSD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些高度破坏性、残酷性以及对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事件,如重大自然灾害、严重交通事故、暴力攻击等,更易导致PTSD的发生。

2. 个体心理特质和应对策略同样至关重要。具有高度敏感性、脆弱性,或缺乏有效应对压力和挫折能力的个体,在遭遇创伤性事件后,更易发展为PTSD。

3. 社会支持系统的存在与否及其强度亦对PTSD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在创伤事件后,若个体能够得到来自家人、朋友的支持与关怀,有助于缓解情绪压力,从而降低PTSD的发病风险。相反,若个体感到孤立无援,缺乏倾诉与理解,则更容易陷入心理困境。

举例而言,面对地震这样的创伤性事件,部分个体凭借坚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逐步克服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生活;而另一些个体,由于性格内向且缺乏外界支持,可能最终演变为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当遭遇重大创伤事件的个体或其周边人员出现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回避和麻木症状、警觉性增高等疑似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时,应及时向专业医疗人员求助。精神科医师通常会采用综合性的诊断手段,包括详尽的临床访谈与心理评估测试,以确立诊断。

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手段多样化。心理治疗占据核心地位,例如认知行为疗法,旨在协助患者重塑对创伤事件的认知与应对策略;眼动脱敏处理疗法,则通过特定的眼动模式,以减轻患者痛苦记忆及情绪反应。此外,药物治疗亦可能被采用,例如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等,用以缓解病状。

以一例病患为例,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知行为治疗,其逐步学会了直面创伤经历,摒弃逃避心态,最终成功克服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困扰。

如何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尽管无法杜绝创伤事件,但能设法降低患病风险。

1.强化心理适应力是关键。培养积极思维,视困难为成长契机,用深呼吸、冥想、正念等放松技巧管控情绪,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分步骤应对压力。

2.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必不可少。与亲人、朋友紧密互动,逆境中相互扶助。利用公共媒体和健康宣传增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认知,消除污名化。

3.及时的心理干预效果显著。创伤事件发生后尽快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早期介入处理。比如在学校设置心理健康课,让学生从小掌握应对压力和挫折的策略,增强心理抗逆力。总之,多方面努力能有效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

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康复支持

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我们必须提供专业的关爱与理解,耐心地聆听他们所经历的感受与遭遇,构建温馨且具有包容性的环境,家庭成员与朋友的陪伴及支持,确保患者能够感受到关爱与温暖。此外,社会也应致力于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与资源,例如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热线、组织针对性的公益活动等,以保障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能够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治疗与辅助。

在专业视角下审视,创伤后应激障碍固然令人畏惧。然而,通过对该病症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我们完全有能力克服它。本文旨在提供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深度认知,以期读者能够对该障碍有更加全面的理解,鼓励培养坚韧心理素质,勇敢面对生活挑战。让心灵创伤愈合,恢复光彩,战胜障碍,勇往直前。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