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个,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评价进步幅度排名全国第四,县域医共体国家试点县“紧密型”评价得分排名全国第五;
创新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150个,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家肯定;
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孕产妇死亡率、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等多项指标从全国挂末提升到全国中间及以上水平,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6项指标全国第一;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贵州省委、省政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全面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健康贵州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新时代贵州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扎实推进,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贵州健康报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县域医疗次中心、村卫生室三个视角出发,看贵州卫生健康事业75载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从一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变看顶尖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贵阳市白云区数博大道思贤街206号,这里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其前身是贵州省骨科医院)。
从一家“名不经传”的职工医院发展成为省内领先的专科医院,再到成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家医院走了12年。
贵州省骨科医院前身为解放军总后第八职工医院,始建于1969年,诞生于黔南州贵定县盘山公社的大山深处。三线建设时期,医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改革开放后,没能融入市场的发展潮流中。进入21世纪,医院日渐丧失了市场竞争力,逐步被边缘化,生存发展和改革求变迫在眉睫。2004年,医院体制改革,属地移交给当时的贵州省卫生厅,由贵州省人民医院直接领导和管理,同期更名为贵州省骨科医院。然而,硬件不好、软件不足、学科不强等困难仍然掣肘着医院的发展。2011年,新一届医院领导班子出任,以改革创新的视角,致力于带领医院走出困境。这一干,就是11年,伴随着改革的持续发力,医院学科、人才队伍、科研创新、信息化建设等不断进步。
2021年7月,贵州省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范围,省骨科医院的领导班子看到了这一重大发展机遇——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经过不断努力,2023年,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正式获批落地。
经过两年的发展,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外科、脊柱外科、矫形骨科、小儿骨科、足踝外科等重点科室“嫁接”到贵州医院,让贵州省、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多个省(市)、区老百姓享受到了高水平医疗服务。两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派驻干部、专家120余人次,其中长期派驻58人,吸引了全国5.3万余人次患者前来贵州医院就医,减少医保资金外流4000余万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在派驻医院的支持下,贵州医院引进新技术、新项目155项,其中国内领先4项,西南领先13项,省内领先37项,派驻专家在贵州开展手术1900余台次,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达98.44%,门急诊、住院、手术量均增长30%以上……
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是贵州省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一,也是贵州省打造医疗新高地的一个缩影。
办好医疗卫生事业,必须打造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专科。2019年10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联合启动了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项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以便老百姓在“家门口”解决看病就医问题。贵州省抢抓发展机遇,积极争取国家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贵州。经过努力,除北京积水潭医院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等相继“落户”贵州,向上嫁接“国家队”为高水平医院建设绘出了“生动注脚”,更为黔中大地百姓“大病不出省”、在家门口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
贵州省累计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数量,位列全国第五、西部第一,2023年带动省外来黔就医患者增幅达229%。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与地方合作共建区域医学中心项目落地贵州省。今年8月国家罕见病大数据中心在贵阳顺利启用,未来将通过国家级罕见病大数据中心,着力构建罕见病数据标准体系、分析体系、应用体系,积极开展罕见病大数据挖掘、前沿技术的研究以及药品研发,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从一家县域医疗次中心之变看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秋分已过,秋日气息越来越浓。位于武陵山腹地的铜仁市思南县山岭之间有些许雾气缭绕。从县城驱车出发,在乡间公路上历时近40分钟后到达思南县塘头镇中心卫生院。
塘头镇中心卫生院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占地面积50亩,开放床位200张,外科、儿科等病房均已住满患者,医护人员穿梭忙碌。从医院职工仅有10人的小卫生院,到职工六七十人的中等卫生院,再到现在拥有职工162人的较大卫生院,塘头镇中心卫生院用了24年时间。
该院开设内科、普外科、骨科、急诊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皮肤科等,能够开展骨科手术、普外科手术、妇产科手术以及中医特色诊疗等,最大程度上缓解了县域内偏远地区的就医压力。2022年,该院荣登“全国乡镇卫生院500强”榜单,也是贵州省首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单位。不仅服务辖区28个行政村3个社区近7.2万余人口,还辐射周边8个乡镇20余万人口,是思南县河东片区的医疗急救中心。同时,自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来,思南县民族中医院作为牵头单位,不定时派专家到医院坐诊、查房、指导,让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鉴于周边群众对于透析和重症监护的需求,如今该院正在着手申请开设透析室和ICU,以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贵州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惠民的举措和成效,远不止于此。2022年至今,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贵州将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作为抓手,按照“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模式,提升县域医共体整体服务能力。
如今,贵州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150个(已建成100个),进一步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有效推进医疗次中心专科能力、人才队伍、医疗设施配置等全面发展,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好病”,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的工作目标。
如今,全省已有80个县区启动建设医共体141个,覆盖乡镇卫生院1412个,县域内就诊率达92.6%。同时,我省2023年县医院综合服务能力符合推荐标准医院占比为全国第4位、提升幅度为全国第1位。
从一家乡村卫生室之变看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自2023年11月,黔东南州麻江县贤昌镇贤昌村卫生室“中医阁”建成以来,凭借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周到暖心的服务,这里越来越受到村民们的青睐。
“娃娃些都外出打工,原来有点小病小痛总是忍着,现在都愿意到‘中医阁’找杨大夫做一下理疗。”贤昌村村民老杨说。
老杨常年在家务农,患风湿性关节炎和高血压多年,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尤其在换季时间,关节疼痛就会加重。贤昌村卫生室村医杨明阶根据老杨的情况进行了艾灸、拔罐和电疗等针对性治疗。半个月了,老杨体验感不错,症状有了明显缓解。
尽管是乡村卫生室,但中医阁的诊疗设备还是比较齐全的,杨明阶也参加了麻江县卫生健康局组织的培训,目前已掌握4类8种中医适宜技术,可为村民们提供腰椎、颈椎、肩周炎、风湿性疾病等定制的家庭医生个性化服务包,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真正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服务。
2014年,杨明阶从原来的黔东南州卫校毕业后便开启了村医工作生涯,至今已经整整十年。
“刚从事村医工作时,卫生室只有70平方米,如今,村卫生室里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公共卫生服务室、药房、中医阁等功能齐全;早些时候,我们能做的顶多是给不舒服的群众打打针,根本不敢做静脉注射。这些年,麻江县加大对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对村医进行培训,通过多种进修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村医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如今,我们不仅可以进行静脉注射,还学会了中医适宜技术;过去,我做的最多的是一些感冒发烧、肠胃炎、普通外伤处理的基础性诊疗。如今,我成了乡亲们口中的‘健康守护者’,承担各项公共卫生服务,为村民们传播健康知识,预防重大疾病。我也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成员,村里面慢病管理的群众,我全都了解,定期入户随访,送药上门。”杨明阶细数着这些年村卫生室和个人的变化。
杨明阶业务能力的提升,也伴随着他获得感的提升——通过考核,他已经是麻江县一名“员额制村医”,每个月的工资、补助以及奖励等,让他的家庭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养老保险和执业风险化解机制也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杨明阶说,国家越来越多的政策倾斜,让工作更有干劲,工作责任心越来越强。将继续用所学所知,做好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漏诊”成为现实。
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2万多个村卫生室、合格村医2.9万人。今年,贵州将推进不少于3000个村卫生室设施设备更新或房屋修缮;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服务点,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同时,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诊疗效率、减少看病费用、提升医疗资源共享。2023年11月,贵州省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交换平台正式启用。目前,全省共304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接入平台,基本实现省、市、县级公立医院间的检查检验报告调阅共享,医疗机构间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优化资源配置。以铜仁市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该市32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100%接入互认平台,铜仁市医疗机构累计实现医学检查检验结果21.52万份,为患者节约费用3400余万元。
75年栉风沐雨,75年砥砺前行。
站在新起点,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以人民的健康幸福为己任,进一步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高质量推进健康贵州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筑牢健康根基,提供强大健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