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4年09月27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麻疹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式 - 数字报刊系统 麻疹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式 儿童发热的家庭护理小贴士 中药、西药能不能一起吃? 手足口病的护理知识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麻疹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式

作者: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陈春媚

麻疹,这一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一直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麻疹,本文将详细介绍麻疹的基本知识、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治疗方法以及中医方剂的应用。

麻疹(Measles),也称为麻疹病,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麻疹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流涕、咳嗽、流泪、畏光和斑丘疹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麻疹病毒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热、酸、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在日光照射或流通空气中,病毒只需20分钟就会失去致病力,而在56℃下加热30分钟则可以将其灭活。

患者是麻疹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特别是在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免疫力低下患者的传染期可能会延长。

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排出,并通过口、咽、鼻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体内。此外,密切接触者也可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进行传播,但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的情况较为罕见。人群对麻疹普遍易感,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未患过麻疹的人群暴露后的显性感染率高达90%以上。

麻疹的临床表现

麻疹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柯氏斑)以及皮疹等。麻疹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潜伏期:约10天。曾接受过被动或主动免疫的人群,潜伏期可延长至3-4周。在潜伏期内,患者可能有轻度体温升高。

2. 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包括中度以上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眼部症状尤为突出,如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等。此外,还可能出现Koplik斑。

3.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能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从耳后、颈部开始,沿着发际边缘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然后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可能融合,导致皮肤水肿和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也可能出现瘀点。此期还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4.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如何预防麻疹?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婴幼儿以及未患过麻疹的儿童和成人均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此外,还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麻疹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的患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的地方,出入应戴口罩;症状轻、无并发症的患儿可居家隔离。

麻疹的治疗与预后

麻疹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退热、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以及对症治疗。目前麻疹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以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1.一般治疗:保持眼结膜、口腔、鼻腔、皮肤的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

2.退热:高热时给予适量退热药,并辅以物理降温。

3.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进食少及高热者给予静脉适量补液,以防止和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无并发症的麻疹预后较好,但重症麻疹的病死率很高。因此,一旦发现麻疹症状,应立即就医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方剂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麻疹的治疗以清热透疹为基本治则。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方剂:

推荐处方1:宣毒发表汤

  常用药物:升麻、葛根、连翘、淡竹叶、牛蒡子、前胡、桔梗、枳壳(麸炒)、荆芥、防风、薄荷、杏仁、甘草。煎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

推荐处方2:清解透表汤

  常用药物:西河柳、蝉衣、葛根、升麻、连翘、金银花、紫草、桑叶、菊花、炒牛蒡子、甘草。此外,还可以选择中成药如双黄连口服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进行治疗。

麻疹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但通过广泛的疫苗接种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对于已经感染麻疹的患者,及时的就医和适当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本文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麻疹,并为您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有益的指导。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