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1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凝心聚力助发展   携手共谱新篇章 - 数字报刊系统 凝心聚力助发展   携手共谱新篇章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凝心聚力助发展 携手共谱新篇章

作者:——贵州省两会代表、委员为健康贵州建设建诤言、谋良策、出实招(一)

省政协委员李伟:

发挥顶级医疗资源更大效用


李伟委员.jpg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事关民生福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贵州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李伟高度关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问题:“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仅是医疗水平提高,最终将建成一个医疗水平高、科研水平高、成果转化好的医疗高地,现在贵州已有5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每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都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点,建了以后如何让它发挥更大的效用值得思考。”

  过去,贵州医疗资源薄弱,跨省外出就医患者多。2022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在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结合自身实际,贵州省委、省政府差异化布局在全省建设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围绕全省病亡顺位排序前10位的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引进国内综合、专科类、中医类顶尖的北京积水潭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广东省中医院作为输出医院,分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整体带动提升全省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为推动各项目医院良好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建立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行机制,由省卫生健康委、省发改委来共同推动。作为最早落地的项目医院之一,由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输出医院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最新明确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依托医院,李伟对此更为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优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运营管理模式,2025年我们将通过新的运行模式,推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安院区的发展,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项目医院三个方面的力量深度融合,实现真输出、真实干的有效结合。”

考虑到贵安医院远离市区,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计划采取在两个院区之间开通交通车、在S1号线地铁站贵安站开通摆渡车、协调市公交公司开通直达公交等方式解决交通问题。此外,对于患者就医涉及的吃住行方面,属地贵安新区正积极配合推动。未来,计划在贵安院区推广无陪护住院。

  除了关注医院参与建设的项目医院本身,今年,李伟提交的几份提案中,其中一份就围绕如何让在黔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能够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推动三方力量融合,实现输出医院、依托医院、项目医院三方资源的深度融合。二是做好运行保障,尽快推动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都有二期建设,形成完善的产教研协同发展体系。三是解决人员、债务、生产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免除医院发展后顾之忧,改善群众前往就医体验。四是建立协作机制,输出医院真输出,项目医院真实干,让顶级医疗资源落地贵州后发挥更大的效用。

(本报记者   文 叶)



 

省人大代表潘凤:

开展更多中医药服务   满足乡亲健康需求


潘凤 (1).JPG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强3000个村卫生室的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县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这是我觉得最提气的一句话!”1月19日,刚刚走出会场的省人大代表、黔西南州安龙县普坪镇鲁沟塘村村医潘凤对记者说。

作为乡村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乡村医生承担了农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诊疗服务两项工作,工作量大、任务重。当了26年的乡村医生,潘凤坦言,“如今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也时时面临新挑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2024年,潘凤有大半年时间在兴义市“充电”“‘西学中’,中医的用药、推拿、针灸……都在学。”

  潘凤参加的是黔西南州举办的“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知识”二年制学员集中理论授课及临床实践培训班,地点就在黔西南州中医医院。

  近年来,在鲁沟塘村卫生室,针灸、推拿等很受群众欢迎。“村民杨忠芬患脑梗无法走动,我坚持一周两次免费接送做针灸,两个多月后她就逐渐好转。”去年还有一次,“一位81岁的老人下肢水肿,我尝试把脉开方,5服药后水肿即消。”潘凤说,乡亲们看在眼里,对中医诊疗也多了信任,经常指定要开中药、做中医理疗。

  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想让群众得到更好的中医药服务——这是潘凤下定决心参加脱产培训原因之一。依托贵州省“西医人员学习中医”培训基地,黔西南州中医医院举办“西学中”培训班,收到通知,潘凤积极报名参加。

  据了解,培训班内容以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为主,专家倾囊相授,手把手对乡村医生开展技术指导。

  “老师们用心教,我们用心学。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简单实用的操作技术,进一步掌握了中医药实践技能。”

  “政府工作报告说了——我们一定说到做到,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展望新的一年,潘凤信心满满,“2025年我要在村卫生室开展更多的中医药服务,更好响应乡亲们的健康需求!”

  (本报记者    龙 艳)




省政协委员吴志平:

健全社会公共急救体系   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


IMG_7753(1).jpg


   在今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黔南州人民医院院长吴志平就带来一份《关于健全社会公共急救体系,提升全民应急救护能力的提案》。

  “掌握应急救护技能,关键时可以拯救生命。”吴志平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患者高达55万人,为全球之首。医院外心脏骤停后的生存率不足1%。但,对于医院外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致心脏骤停的人,在黄金4-6分钟内如果能及时通过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救治,病人的救活率在60%以上。因此,“黄金4分钟”内及时施救非常重要。

尤其,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黄小西吃晚饭”等重点旅游景区提质增效,以及“村超”“村BA”、路边音乐会等文体活动持续火爆,贵州旅游热度持续高涨,人气持续旺盛。然而,与突飞猛进的“旅游+”相比,景区等公共场所医疗应急急救体系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应急急救体制机制不完善、应急急救设备欠缺、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不强等。

 吴志平表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鼓励、支持开展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必备的心肺复苏等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健康贵州行动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推进公共场所智慧卫生急救站建设,普及公民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吴志平为此建议: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及宣传,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紧急救护培训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各界对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认知度;结合贵州实际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实践工作,如建立救护培训师资队,设立急救培训基地,制定不同层级的急救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和网络教学,卫健、教育、体育、文旅等多部门大力推进应急急救知识“七进”,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个性化教学;借鉴省外成熟经验,促进全社会急救培训工作规范的开展等;加强学校普及应急救护培训,为“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打下基础,实现关键时刻“能出手、愿意出手、敢于出手”的社会急救氛围;推广“急救志愿者+移动AED”,通过“互联急救”手机软件及短信,将求助信息推送就近范围内的急救志愿者,并与紧急救援中心“互联互通”。

 “希望通过完善相应体制机制、加强急救设施设备的配备、加大救护人才培训力度、强化应急救护培训宣传、构建信息化社会公共急救体系等举措,争取实现‘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同时,也为贵州旅游市场提供更强大的健康安全保障。”吴志平说。

   (本报记者   马春晓)




省人大代表张应会:

继续加大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支持力度


张应会 (2).jpg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亮点纷呈、凝心聚力、催人奋进的好报告!”省人大代表、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应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特别是涉及民生福祉部分,肯定2024年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部署2025年工作措施有力,“让我底气更足、干劲更大!”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优异成绩,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也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业务用房从6.5万平方米增加到29万平方米;购入78台(套)大型设备,其中包括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学)科9个;服务能力提升,检查预约时间明显缩短。门急诊人次同比增加7%,住院人次增加10%,手术量增加11%……张应会一口气说了一大串,“这是六盘水市人民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

  近年来,六盘水市人民医院依托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同时与北京、上海、广州、浙江等地高水平医院合作,在医疗技术、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发力,医疗救治能力大幅提升。如今,不少危重病人在当地就可以获得救治。“特别是肿瘤病人,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样往上、往外转诊。”张应会说。

成绩有目共睹,未来更可期待。张应会建议,继续加大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医疗机构重症疑难复杂病的诊治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满足六盘水市及周边区域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作为一名来自卫生健康系统的人大代表,张应会除了关注医院建设,也关注群众期盼。“通过日常工作和到基层调研我了解到,各级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疑难危急重症患者自费部分可能会引起致贫返贫。另外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结合当下实际,张应会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提高参保率;二是提高大病保险待遇,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对连续参保的城乡居民,提高其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比如,连续参保第二年因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连续参保第三年提高2%等等。”张应会表示,要让居民医保充分发挥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作用,有效促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龙 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