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1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接触性皮炎的相关知识 - 数字报刊系统 唇腭裂修复后,笑容如何更灿烂? 中药西药一起吃,注意这些细节 接触性皮炎的相关知识 中医穴位按摩——小穴位大作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接触性皮炎的相关知识

作者:钦州市妇幼保健院 覃颖脱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器官,保护着内部组织并承担多种生理功能。然而,接触不友好物质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这种常见皮肤炎症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波及心理健康和社交。本文将从定义、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到诊断治疗,全方位解析接触性皮炎,旨在提高公众认知,促进早期识别与正确处理,守护皮肤健康。

 接触性皮炎定义

接触性皮炎,顾名思义,是指皮肤或黏膜在直接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于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可以是刺激性的,即直接由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也可以是变应性的,涉及机体的免疫反应,通常需要一个先前的致敏过程。两种类型虽机制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皮肤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病原因及常见致敏源

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往往与皮肤屏障的破坏、个体差异以及环境因素紧密相关。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得外界刺激物更易穿透,引发炎症反应。同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同一物质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过敏体质者更易发生接触性皮炎。此外,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也可能影响皮肤的敏感性。

常见致敏源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

1. 化学物质:如洗涤剂、清洁剂、溶剂、油漆等。

2. 金属:如镍、铬等,常见于首饰、表带、眼镜框等。

3. 植物:如毒漆树、荨麻、某些花卉等,接触后可能引起剧烈反应。

4. 药物: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外用药膏等。

5. 化妆品与护肤品: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是常见致敏成分。

 临床表现

接触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1. 急性期:接触部位迅速出现红斑、水肿,伴有剧烈瘙痒或疼痛,有时可出现水疱、糜烂及渗液,形似烫伤。

2. 亚急性期:红肿减轻,但皮肤开始脱屑,颜色变暗,仍伴有瘙痒。

3. 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形成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可持续存在,甚至影响睡眠。

特殊类型如接触性荨麻疹,表现为接触后立即出现风团,瘙痒剧烈,但消退较快;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则更为严重,可能涉及全身多个器官,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诊断方法

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接触史、过敏史、职业史等,结合体格检查,观察皮损的特点、分布及与接触物质的关系。必要时,还会进行辅助检查,如皮肤斑贴试验,这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金标准,能准确识别致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有助于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治疗与预防

治疗接触性皮炎的首要原则是脱离致敏源,避免进一步接触。随后,根据病情轻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 药物治疗:外用抗炎药如糖皮质激素霜剂、非甾体抗炎药等,可减轻炎症、缓解瘙痒;抗组胺药口服可控制全身过敏反应;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

2. 物理治疗:冷敷可缓解急性期红肿、瘙痒;紫外线照射等物理疗法有助于慢性期皮损的消退。

3. 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保持皮肤湿润,避免搔抓,促进皮肤屏障的修复。

预防方面,关键是避免已知致敏物质的再次接触,使用产品前仔细阅读成分表,选择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对于职业性接触性皮炎,应加强职业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等。

生活影响与心理支持

接触性皮炎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造成负面影响。长期的皮肤瘙痒、疼痛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甚至抑郁。因此,心理支持同样重要。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误区澄清

关于接触性皮炎,社会上存在一些误解。例如,“所有皮肤炎都是传染的”这一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接触性皮炎属于非传染性皮肤病。另外,“一次过敏终身过敏”也不准确,虽然部分人群对某些物质可能长期过敏,但也有很多人通过脱敏治疗或避免接触,可以逐渐减轻甚至消除过敏症状。

总结与展望

接触性皮炎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防治关键在于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对接触性皮炎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学会识别致敏源,采取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未来,随着皮肤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期待有更精准的过敏原检测技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问世,为接触性皮炎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