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1月24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中医穴位按摩——小穴位大作用 - 数字报刊系统 唇腭裂修复后,笑容如何更灿烂? 中药西药一起吃,注意这些细节 接触性皮炎的相关知识 中医穴位按摩——小穴位大作用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穴位按摩——小穴位大作用

作者: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谢艳玲

我们往往忽略了身体的细微变化,直到这些小问题累积成大病,才恍然大悟健康的重要性。中医早已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简单而有效的保健方法——穴位按摩。通过刺激身体上的特定穴位,我们可以调节气血,缓解不适,甚至预防疾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中医穴位按摩的奥秘,了解那些小穴位如何发挥大作用。

认识中医穴位

中医所说的穴位,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与脏腑器官紧密相连。每一个穴位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功能,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穴位按摩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够激发经络的自我调节能力。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穴位则是这条通道上的关键点。当按摩穴位时,就像是按下了经络的“开关”,使得气血得以顺畅流动,从而缓解各种不适。

在进行穴位按摩之前,需要了解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功效以及按摩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对于初次尝试穴位按摩的朋友来说,最好在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常用保健穴位介绍

接下来,介绍几个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保健穴位,它们分别是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和太冲穴。这些穴位不仅容易定位,而且功效显著,非常适合作为日常保健的首选。

1.合谷穴(虎口穴)

   位置: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靠近第二掌骨中点处。把手掌合拢时,这个穴位就位于虎口的正中央。

   功效:合谷穴被誉为“万能穴”,它对于缓解头痛、牙痛、感冒、鼻塞等症状非常有效。此外,经常按摩合谷穴还能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按摩方法:用另一手的拇指指腹用力按压合谷穴,感到酸胀为宜。每次持续按压几分钟,每天可重复多次。

2.内关穴

   位置:位于手腕横纹上2寸(约三横指宽度)处,两筋之间。找穴时,我可先找到手腕上的横纹,然后向上量取三横指,即可找到内关穴。

   功效:内关穴是调节心脏功能的重要穴位。它对于改善心悸、胸痛、胃痛、恶心等症状有显著效果。同时,内关穴还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中指指腹轻轻按压内关穴,做圆周运动。每次持续几分钟,每天可按需按摩。

3.足三里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穴(即膝盖外侧凹陷处)下3寸(约四横指宽度),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找穴时,可以先找到犊鼻穴,然后向下量取四横指,再向外侧偏移1横指即可找到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是增强免疫力的“长寿穴”。它对于调理脾胃、增强食欲、缓解疲劳、提高免疫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按摩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按压足三里穴,力度适中。每次持续几分钟,每天可按摩数次。

4.太冲穴

   位置: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找穴时,先找到足背上的第一、二跖骨,然后在这两根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即可找到太冲穴。

   功效:太冲穴是疏肝解郁的“消气穴”。它对于缓解压力、平复情绪、改善肝郁气滞引起的胸痛、胁痛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轻轻按压太冲穴,做圆周运动。每次持续几分钟,每天可按需按摩。

穴位按摩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穴位按摩时,需注意力度适中,既要有刺激感又避免损伤;每个穴位按摩几分钟即可,不宜过长以防肌肉紧张;同时,持之以恒是关键,可将按摩融入日常生活;特殊人群如孕妇、皮肤破损者或严重疾病患者,应谨慎使用,并事先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

结合生活实例的穴位按摩应用

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穴位按摩来缓解一些常见的不适症状?

工作疲劳时:长时间的工作让我们感到精神疲惫、眼睛干涩。这时可以按摩合谷穴和内关穴来提神醒脑。合谷穴能够缓解头痛和眼部疲劳;内关穴则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压力。

胃痛不适时:饮食不规律或吃坏了肚子容易导致胃痛。这时可以按摩足三里穴来调理脾胃。足三里是调理胃肠功能的“专家”,它能够缓解胃痛、胃胀等不适症状。

情绪波动时: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导致情绪波动、心情烦躁。这时可以按摩太冲穴来疏肝解郁。太冲穴能够平复情绪、缓解压力,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

总结

中医穴位按摩作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保健方法,值得每个人去了解和尝试。通过刺激身体上的特定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缓解不适、预防疾病。更重要的是,穴位按摩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高昂的费用,非常适合忙碌的现代人作为日常保健的方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