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的征途中,肾脏如同一位默默无闻的守护者,默默过滤着血液,排除体内的废物与毒素。然而,当这位守护者遭遇疾病侵袭,肾衰竭的阴影便悄然降临。对于许多肾衰竭患者而言,透析治疗成为延续生命的希望之光。在这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治疗之路上,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血液体外循环的通道,更是连接生命与希望的桥梁。
认识动静脉内瘘
定义与原理
动静脉内瘘,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将患者的前臂或上臂的一条动脉和一条静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人工的血流通道。这一创新之举,巧妙地利用了动脉血压高、血流快的特点,使得静脉血流量大幅增加,从而满足透析时血液体外循环的需要。它是透析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础,被誉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内瘘类型简介
内瘘根据构建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直接内瘘和移植血管内瘘两种。直接内瘘直接将动脉与静脉吻合,适用于血管条件较好的患者;而移植血管内瘘则是在动脉与静脉之间植入一段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适合血管条件不佳或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无论哪种类型,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血液通路。
内瘘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
术前准备
心理准备:面对手术,患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医护人员应耐心解释手术过程、安全性及预期效果,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减轻心理负担。
身体准备:术前需确保手术区域皮肤清洁无破损,避免感染风险。同时,根据医嘱停止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以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专业医疗评估准备:术者需评估患者全身状况、手术部位血管条件情况及选择手术方式等。
术后护理
观察与监测:术后24小时内,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心率的变化,以及手术部位有无出血、渗血现象。同时,定期听诊内瘘杂音,评估内瘘是否通畅。
疼痛管理:手术后的疼痛是正常现象,但应控制在可忍受范围内。可通过抬高患肢、使用冰敷等方法缓解疼痛,必要时按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日常生活指导:术后应避免内瘘侧手臂负重,如提重物、抱小孩等,以免压迫内瘘。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同时,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手指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恢复。
日常内瘘自我护理
清洁与保护
每日用温水和温和的无刺激性肥皂清洗内瘘侧手臂,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使用含有酒精、碘酒等刺激性成分的消毒液直接擦拭内瘘处,以免损伤皮肤。
洗澡时,可用防水敷料覆盖内瘘,防止水分侵入。
定期检查
学会自我检查内瘘是否通畅,是每位透析患者的必修课。每天至少检查一次,通过听诊内瘘杂音(应像风吹过树林的声音)和触摸震颤(类似心跳的震动感)来判断内瘘状态。
如发现杂音减弱、震颤消失或手臂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避免伤害
内瘘侧手臂应避免采血、测量血压、佩戴紧身手饰或手表,以免压迫内瘘,影响其功能。
睡觉时,尽量避免内瘘侧手臂受压,可垫高枕头或使用软垫保护。
饮食与水分管理
合理的饮食和水分控制对于维持内瘘功能至关重要。应遵循医生指导的低盐、低脂、适量蛋白质的饮食原则,减少肾脏负担。
控制水分摄入,避免体内水分过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内瘘承受的压力。
适量运动
术后恢复期可以适量活动内瘘侧肢体,如做握拳或内瘘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内瘘血管成熟等。
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
内瘘狭窄或闭塞
症状识别:内瘘杂音减弱或消失,震颤减弱或消失,手臂出现肿胀或疼痛。
应对策略: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超声检查或血管造影,明确原因后采取药物治疗、球囊扩张或手术修复等措施。
感染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保持内瘘侧手臂清洁,避免搔抓;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在公共场所裸露内瘘侧手臂。
处理方法: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如红肿、热痛、有分泌物等,应立即就医,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必要时进行清创处理。
血肿或出血
急救知识:如内瘘处出现血肿或出血,应立即用清洁纱布或毛巾压迫止血,并尽快就医。
预防措施:避免内瘘侧手臂碰撞或外伤,进行日常活动时注意保护内瘘。
结语
动静脉内瘘,这条连接生命与希望的桥梁,需要我们共同呵护。通过科学的术前准备、细致的术后护理、日常的自我管理以及专业的医疗支持,我们可以有效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治疗的效果,让每一位透析患者都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守护这条珍贵的“生命线”,让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