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2月2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肝脏超声造影——肝脏肿瘤的“透视镜” - 数字报刊系统 腕管综合征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护理要点 肝脏超声造影——肝脏肿瘤的“透视镜” 慢阻肺,早知道早预防!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肝脏超声造影——肝脏肿瘤的“透视镜”

作者:灵山县人民医院 莫珊

肝脏健康往往被我们忽视。当肝脏出现肿瘤时,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都可能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中,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检查手段。其中,肝脏超声造影作为一项实时、动态、快捷且无创的新型影像学技术,被誉为肝脏肿瘤的“透视镜”。那么,什么是肝脏超声造影?它又是如何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肝脏肿瘤的呢?

肝脏肿瘤的基本知识

肝脏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肝局灶性增生结节等,虽然对生命威胁较小,但在某些特殊部位也可能压迫重要脏器,导致功能障碍。而恶性肿瘤则更为凶险,包括原发性肝癌(如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继发性肝癌(即转移性肝癌)。恶性肿瘤不仅破坏和浸润邻近器官、组织,还可能引起坏死、溃破、出血、感染以及远处转移,对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什么是肝脏超声造影

肝脏超声造影,是在常规超声检查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实时、动态、全程地显示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这项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声学造影的原理,改变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使散射回声变强,从而提高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分辨率。

超声造影剂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它微泡直径小于红细胞,可以通过肺循环到达全身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及病变部位。这些微泡在超声波的作用下会产生强烈的散射回声,使得病变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得以清晰显示。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对病灶的良恶性进行判断,还能对部分病灶的病理类型进行初步诊断。

肝脏超声造影的优势

肝脏超声造影之所以被誉为肝脏肿瘤的“透视镜”,是因为它具有诸多优势。

肝脏超声造影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造影剂在病灶中分布的过程及路径。这意味着医生可以观察到病变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与传统的静态影像学检查相比,这种动态显示无疑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其次,肝脏超声造影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它能够检测出微小的病变,并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准确判断。这对于早期发现肝脏肿瘤、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肝脏超声造影的安全性也非常高。超声造影剂只停留在血池中,不会进入组织间隙,无肝肾毒性,无辐射,过敏反应发生率低。这使得肝脏超声造影成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

同时,肝脏超声造影的操作简便,检查时间短,约15-20分钟即可完成。它可以在术中、在床旁进行操作,为医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造影的价格更为亲民,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肝脏超声造影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当然,肝脏超声造影并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主要包括:常规超声偶然发现的肝脏结节;慢性肝病患者定期超声监测发现结节后的定性诊断;肝硬化肝内结节及肝细胞肝癌的诊断;肝肾功能受损,对增强CT和核磁共振检查有禁忌的患者;CT和核磁、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未能给出明确诊断,也不适宜穿刺活检的结节;肝癌除外的肝内结节的定期随访;超声不能显示的结节;以及肝移植术后评估、肝脏结节射频消融术前检查及治疗后的疗效判断等。

禁忌症则包括:既往对超声造影剂过敏的患者禁用;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或严重呼吸道疾病患者应慎用;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18岁以下的患者不宜使用;伴有右向左分流心脏病患者和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应慎用等。

肝脏超声造影的典型病例

在实际应用中,肝脏超声造影已经帮助医生准确诊断了许多肝脏肿瘤病例。例如,肝细胞性肝癌在肝脏超声造影中表现为动脉期呈早增强、高增强,整体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消退为低增强。这种典型的增强模式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

另外,肝血管瘤在肝脏超声造影中也有其特定的表现。动脉期呈周边快速环状、结节状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向心性填充,呈等增强或高增强。这种增强模式有助于医生区分肝血管瘤与其他肝脏肿瘤。

还有肝脓肿,在肝脏超声造影中,脓肿早期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呈典型的蜂窝状高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增强或略低增强。这种增强模式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肝脓肿的病情和发展阶段。

结语

综上所述,肝脏超声造影是一项安全、无创、高效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它能够为医生提供实时、动态的病变血流灌注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肝脏肿瘤。同时,我们应该关注肝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肝脏疾病的发生。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肝脏问题,是保护肝脏健康的重要措施。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