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进入青春期后,便迎来了每月一次的月经来潮,这是子宫内膜伴随着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标志着女性生殖功能的成熟。然而,对于许多女性而言,月经期伴随的下腹疼痛却成为了一种苦恼。那么,为什么月经期会疼痛?痛经该如何治疗?月经期又该如何调理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这个困扰众多女性的问题。
痛经的定义
痛经,是妇科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指的是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它不适。这种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并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剧烈疼痛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生活和工作。
痛经的发病原因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
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其发生主要与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月经期,因溶酶体酶溶解子宫内膜细胞而大量释放前列腺素,这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挛缩,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增多的前列腺素进入血液循环,还可引起心血管和消化道等症状,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此外,原发性痛经还受精神、神经因素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痛阈有关。
继发性痛经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先天性子宫畸形(如残角子宫)、阴道闭锁、宫颈粘连、宫颈狭窄、盆腔淤血综合征及宫内节育器等。这些疾病不仅可能导致痛经,还可能影响女性的生育功能。
痛经的临床表现
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
多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发病。
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天疼痛最剧烈,持续2-3天后缓解。
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继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
多在月经初潮数年后出现症状,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
疼痛开始于月经来潮前,经期前半期最为严重,此后减轻,直到结束。
患者可有下腹坠胀、牵引痛,部分患者有性交痛,非经期亦可有疼痛。
如何区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部分痛经患者为继发性痛经,存在生殖器官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残角子宫、阴道闭锁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女性的生育功能。因此,如果疼痛难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血常规检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妇科检查、B超、MRI等检查阴道、子宫及附件有无器质性病变,以判断是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
痛经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布洛芬、酮洛芬、双氯芬酸、萘普生等。月经来潮即开始服用,连服2-3天,有效率可达80%。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子宫平滑肌收缩和血管挛缩,从而缓解疼痛。
口服避孕药:有避孕要求的痛经妇女,可口服避孕药,有效率可达90%以上。避孕药通过抑制排卵和子宫内膜生长,减少月经量和前列腺素产生,从而缓解疼痛。
其它治疗
心理治疗如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能有效缓解痛经患者的焦虑和压力,改善疼痛症状,心理因素在痛经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等,可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简单易行且副作用小。此外,饮食调整也很关键,应避免寒凉、滋腻及刺激性食物,增加钙、镁、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有助于缓解痛经。
经期调养指南
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预防经期感冒。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减少痛经的发生。
腹部热敷,可在腹部放置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腹部,一次数分钟,也可进食热水、热汤、热茶,有助于缓解子宫收缩和疼痛。
月经期间,避免进食生冷食品、不消化食品和刺激性食物。
注意经期清洁卫生,经期禁止性生活。
规律而适度的锻炼,戒烟、戒酒均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帮助。
疼痛不能忍受时可辅以药物止痛治疗。
总之,痛经虽然给许多女性带来了困扰和痛苦,但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痛经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调养措施来缓解疼痛症状。希望每位女性都能愉快而健康地度过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