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2月2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针灸小妙招,告别疲劳综合征 - 数字报刊系统 躁郁症,情绪的两极之旅 血红蛋白值低,是贫血了吗? 针灸小妙招,告别疲劳综合征 慢阻肺患者如何让呼吸更自由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针灸小妙招,告别疲劳综合征

作者:桂林市全州县中医医院 万忠艳

长时间的加班、紧张的工作节奏、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这些都让我们的身体和精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统称为“疲劳综合征”。如果你也经常被持续的疲惫感、注意力不集中或是睡眠障碍所困扰,那么,不妨试试中医的针灸疗法,它或许能帮你找到重拾活力的钥匙。

什么是疲劳综合征?

疲劳综合征,是一种以持续性疲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状态。它不仅包括身体上的疲惫,还可能伴随着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低落等症状。在中医看来,疲劳往往是气血两虚、脾虚湿困等内在失衡的外在表现。长期得不到缓解,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中医视角下的疲劳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健康的基础在于气血充足、经络畅通、阴阳调和。疲劳之所以产生,往往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或气血不足,导致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充分的滋养。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气血运行、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从而达到缓解疲劳、增强体质的目的。

针灸基础知识简介

针灸,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穴位,就像是身体上的“开关”,每个穴位都与特定的器官或系统相连。经络,则是连接这些穴位的“通道”,负责气血的传输。在专业针灸师的操作下,通过细针刺激穴位,可以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促进气血的流通,从而缓解各种病症。

当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直接进行针灸治疗可能并不现实。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按摩的方式,模拟针灸的效果,达到缓解疲劳的目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几个简单实用的针灸小妙招吧!

针灸缓解疲劳小妙招

下面,让我们共同了解几个利用针灸缓解疲劳的小妙招,感受针灸的神奇魅力吧!

针刺太阳穴,提神醒脑

太阳穴,位于额头两侧,眉梢与外眼角连线的中点向后一横指的凹陷处,是中医针灸中常用的穴位之一。此穴与脑部关系密切,具有提神醒脑、缓解头痛的功效。在专业针灸师的指导下,使用细针轻轻刺入太阳穴,留针约20~30分钟。其间,患者需保持放松状态,深呼吸,感受穴位的酸胀感。针刺结束后,患者往往会感到头脑清晰,疲劳感明显减轻。

针刺风池穴,放松颈肩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两条大筋(斜方肌)外缘的凹陷处,是缓解颈肩僵硬、改善脑部供血的关键穴位。此穴具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针灸师找准风池穴后,使用细针斜向鼻尖方向刺入穴位,留针约20~30分钟。针刺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颈部肌肉逐渐放松,头痛、头晕等症状得到缓解。

针刺足三里,增强体质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膝盖外侧的凹陷处)下3寸(约四指宽),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此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增强体质的作用。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针灸师找准足三里后,使用细针直刺入穴位,留针约20~30分钟。针刺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小腿部有酸胀感,甚至传导至足部。针刺结束后,患者往往会感到全身轻松,体力得到恢复。

针刺合谷穴,缓解全身疲劳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是缓解全身疲劳、提神醒脑的常用穴位。此穴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的作用。患者取坐位或站位,针灸师找准合谷穴后,使用细针直刺入穴位,留针约20~30分钟。针刺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手部有酸胀感,甚至传导至前臂。针刺结束后,患者往往会感到全身轻松,疲劳感明显减轻。

上述的针刺疗法必须由专业医生执行,或在他们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然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手指代替针来进行日常的保健活动。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除了自我按摩外,调整生活方式也是缓解疲劳的重要一环。

改善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可以泡个热水澡或喝杯热牛奶来帮助入睡。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蔬菜和水果。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糖分。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免疫力。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

综上所述,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对于缓解疲劳综合征具有显著的疗效。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以达到阴阳和合状态,针灸有助于我们恢复失去的活力。结合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能够摆脱疲劳,迎接每一天的精力充沛与活力四射。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