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长河的深处,有一个偏远而贫穷的小山村——圭雅,那是我童年的栖息地,承载着无数艰辛与温暖的岁月。
圭雅,被四面的山峦紧紧环抱,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穿过寨子,宛如大自然馈赠的丝带。
小时候,我每天都要踏上前往村所在地黄桥小学的八里山路。这条路,以高岑西赖为界,上下坡各四里,像一条蜿蜒的巨兽横亘在我面前。
清晨,天还未亮透,我便匆忙扒上几口饭,投身于这条充满未知的山路。山路狭窄,两旁的树叶和草丛挂满了晶莹的雾水,很快,全身就被湿透,寒意刺骨。到了学校,晴天还好,坐在学校后山草坪上,从书包里拿出自带来的玉米或红薯充当午餐,边吃边晒太阳,借着温暖的阳光烘干身上的衣服,便是一天中难得的惬意了;而雨天,那就糟糕了,全身湿透的衣服裹在身上,只能从早到晚熬着,凭着体温慢慢把衣服焐干。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由于家中兄弟众多,冬天从生产队卖桐油分的钱换来的鞋子,是过冬的珍贵保障。春夏秋三季,大多时间只能赤着脚。妈妈亲手编的草鞋,也是奢侈品,几个月才能拥有一双。妈妈每晚都在昏暗的灯光下忙碌地编织,以至于我竟从未见过她好好睡过觉。得到属于自己的草鞋后,我总是将草鞋小心翼翼地提在手里,直到快到学校,才带着一丝羞涩穿上,生怕它过早磨损。
上学的日子里,饥饿如影随形。八里山路的奔波又消耗了大量体力,中午的杂粮只能勉强充饥。放学后,我总会在山坡上寻找各种野果来填充辘辘的饥肠。板栗成熟的季节,便是我最幸福的时光。哪怕赤着脚踩在带刺的板栗壳上,也丝毫不觉得疼。打下饱满的果实,那一刻,能吃饱的满足感让所有的辛苦和刺痛都烟消云散。
除了行路艰难,还有难题——2块5的学杂费和书费,对于家境贫寒的我们来说,几乎难以承受。每到休息时间,我便和四哥约上小伙伴走进山林,捉蛇、捕鸟,还四处寻找山药,然后拿到供销社卖掉。换来的钱虽不多,哪怕饿到口水直流,我们也舍不得用来买一颗糖吃,心中只有一个念想:我要上学!我们就靠着这点来之不易的钱,支撑着我们的求学希望。
后来,我就靠着这份希望,走出了圭雅。而那段留在圭雅山路上发黄了的求学经历,虽布满艰辛,却也无比纯粹,它让我学会了坚韧,懂得了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