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2月21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关注抑郁症 保护心理健康 - 数字报刊系统 冬春麻疹高发,及时预防是关键 关注抑郁症 保护心理健康

按日期检索

12 2012
3
4

在线读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抑郁症 保护心理健康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以及高压力的环境,使得抑郁症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与其他疾病不同,它并没有直观的检测报告,也正因如此,常被人们轻视。然而,抑郁症患者内心所承受的痛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今天,就让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副主任邹涛,带领大家一同去认识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疾病。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可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它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大脑中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是抑郁症的重要成因。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异常,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改变我们的情绪、思维以及身体功能。抑郁症患者往往会长时间陷入悲伤、绝望、焦虑等负面情绪之中。这种状态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两周,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需要认识到,抑郁症并非普通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了解它的症状、成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


  早期症状表现有哪些

  情绪方面 持续的情绪低落,常常感到悲伤、绝望,对日常活动提不起兴趣。可能会无端哭泣,容易被激怒。

  认知方面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变得迟缓。一些人会觉得思考问题变得困难,甚至出现自我否定的想法。

  身体方面 身体上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如头痛、背痛、胃痛等。睡眠质量下降,入睡困难或早醒,醒后感觉疲惫。还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体重明显下降。

  行为方面 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回避社交活动。对以往喜欢的事情也不再热衷。有时会出现坐立不安、过度紧张等表现。


  该怎么治疗

  1.专业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三环类抗抑郁药等,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它们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不过,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和疗程。

  心理治疗:其中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帮助患者认识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例如,通过引导患者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进行反思,调整认知,从而缓解抑郁症状。另外,心理疏导、心理咨询等方式也能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物理治疗:比如电休克治疗(ECT),在特定情况下,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它通过电流刺激大脑,调节神经功能,尤其适用于严重抑郁且对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生活方式辅助: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避免劳累与精神压力,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营造良好康复环境。

  2.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同时,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交活动,让生活充实起来。

  3.社交支持

  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给予患者温暖和力量,朋友的陪伴也能让患者感受到关爱。此外,参加支持小组或社区活动,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能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从而增强信心。

  4.培养兴趣爱好

  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阅读、绘画、音乐、旅游等。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能够转移注意力,让生活变得充实有趣。同时,也能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提升自我价值感。

  5.心理调适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学会正面思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了解抑郁症的误区

  误区一 抑郁症只是情绪问题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仅仅是情绪上的波动,可事实上它是一种复杂的精神障碍疾病。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失衡,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一系列变化。比如,长期的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睡眠障碍等,这些都不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它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甚至会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

  误区二 抑郁症能自己恢复

  有些人觉得抑郁症会自行好转,这是错误的想法。抑郁症不会自行消失,反而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虽然有些患者在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所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痊愈。不进行专业治疗,抑郁症可能会反复发作,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抑郁症,是一场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健康挑战。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潜在关注者或支持者,我们应摒弃对它的偏见与误解,以科学的认知和温暖的关怀,为抑郁症患者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抑郁症并非不可战胜,只要通过科学的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有力的社交支持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就一定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色彩与心灵的阳光,迈向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未来。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供稿)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