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节后不久,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太极康养营”开营的消息吸引了众多年轻人。该院举办的“太极康养营”免费教授八段锦和太极拳,在微信公众号发出通知不久,名额“秒光”。
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去年以来数度登上网络视频平台“热搜”,圈粉“90后”“00后”。时光流转,古老中医药融入现代社会,翻开了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发展中医药作出重要论述,为中医药发展开出“对症良方”。2024年,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在中医药服务能力、产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贵州省第二届贵药膳大赛暨2024年贵州药膳产业推介大会开幕式现场。
建专科 强队伍 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强了
“挂号方便、服务细心,治疗效果也很不错。”说起在铜仁市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用纯中医药疗法治疗失眠的经历,患者田女士不由竖起了大拇指。2024年,铜仁市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市18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
2024年,贵州省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新增三甲中医院7家,在医疗技术、服务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标准,成为区域内中医药服务的引领者。同时,新增三级中医院7家,进一步优化了全省中医医疗资源的布局,提升了整体服务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新开诊县级中医院11家,实现了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让广大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聚焦中医特色优势病种,贵州省还积极推进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医优势专科。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遵义市中医院的14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在疾病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是关键。贵州注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通过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通过中医药院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中医经典理论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基础。同时,积极推进师承教育,选拔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名老中医,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将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传承下去。
此外,贵州还大力实施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提升中医药人员的专业能力。2024年,贵州省针对村卫生室开展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进行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中医人员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疾病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实用性。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贵州成立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岐黄学者等传承工作室(站)22个、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7个;接续举办“黔医人才计划”广东班、上海班和“贵州省中医药专病专科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为传承中医药学术经验、培养中医药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促经济 强实力 “贵药”品牌更亮了
每年10月底到次年3月,是天麻收获的季节。在毕节市大方县的天麻种植基地里,老乡们在林间往来穿梭,忙着采挖天麻。大方天麻因天麻素含量高而享誉四方,自古以来就是优质道地药材。
贵州被誉为“天然药物宝库”“中国苗医药之乡”。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贵州药材品质优异。据统计,全省共有6352种药用资源、91种少数民族习用药材、5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为保证中药材质量,贵州聚焦薏苡仁、天麻、山银花等道地药材发展产业集群,建立天麻、淫羊藿、黄精原生境保护区4个、种质资源圃3个;建设省级良种繁育基地1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9个,兴仁薏苡仁、大方天麻、德江天麻、赤水金钗石斛、施秉太子参、江口淫羊藿、从江淫羊藿等“一县一业、多县一群”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增强了市场对贵州中药材的信任度,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擦亮“贵药”品牌,贵州深入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制定全省中医药产业项目“一图三清单”,把院士建议转化为任务清单。
——新增“定制药园”建设单位16家、面积稳定在40万亩以上。与张伯礼院士团队共建贵州关岭喀斯特中药民族药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共建贵州省中医药产业研究院。重点推动贵天麻、贵薏苡、太子参等重点单品全产业链发展,培育“贵药”大品种。
——举办第二届“贵药膳”大赛暨药膳产业推介大会、乌蒙山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启动“贵药膳”“贵药饮”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做优“贵药”大品牌。
——发布产地加工(趁鲜切制)中药材标准规范6个,药膳药饮团体标准5个,启动5项中医药少数民族药地方标准编制,推动《中医药-淫羊藿》标准获ISO/TC249国际标准立项,做好“贵药”标准化。
扬传统 焕活力 中医药文化更火了
“我第一次喝到中药奶茶,还发现了做成挂件的中药材,这个夜市让我对中医和中药有了全新的认识。”去年9月,市民程翔在贵阳市花果园的中医文化夜市参观完中药养生制品区后感慨道。
去年,贵州多地兴起“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
在夜市上,中医诊疗师化身“健康摊主”,为市民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和健康咨询。同时,设置了中医药文化展示摊位,展示中医药古籍、传统中医器具等,让市民在逛夜市的过程中,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和传承。不少地方还设置了中医药特色产品展销区,销售中药香囊、中药护肤品等特色产品,将中医药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让中医健康科普融入百姓生活。
各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零距离”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平台,让中医药文化更火了。
2024年,省中医药局与6部门联合印发《贵州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推动中医药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推进国家级、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月”、主题宣传和中医药文化市集活动让中医药更加的“触手可及”,推出一批接地气的中医药文化宣传视频,全省公民中医药文化健康素养水平逐年上升。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贯穿了贵州中医药发展历程。秉持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坚守,挖掘黔地特色,将民族智慧融入其中,是为守正。而借助现代科技发展中医药产业,创新文化传播模式让中医药走进大众生活,则是创新。
贵州中医药在传承中蜕变,在创新中前行,这一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更大贡献。
展望2025
七项重点工作奋力开创中医药改革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深化改革,抓细抓实深化中医药改革任务。
持续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改革。铜仁市要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继续推进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试点项目。扎实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中医院试点。推进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加强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在基层试点应用中医四诊智能诊疗,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少数民族医药标准化工作。开展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培训,进一步规范中医药标准制定发布和推广应用评价。提升中医药监督执法能力。实施中医药监督执法骨干培养项目,推进省级中医药监督执法实训基地建设。
二、坚持提质增效,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改善民生期盼。
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和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进县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建设中医科。支持28个中医馆提档升级。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六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动遵义市、毕节市、黔东南州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成投用。启动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评估工作。推进中药房煎药室智能化提升。鼓励县级中医院开展县域共享中药房煎药室建设。加大护士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力度,提升中医医院护理能力。举办第三届贵州中医药技能大赛。持续深化中医药内涵建设。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评价体系。规范开展中医院等级评审。完善中医质控中心体系建设并进行动态调整。加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贵州)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贵州)建设。落实少数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深化中西医协同。推进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推进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强化“一老一小”中医药特色服务。建成1家省级示范治未病中心,建设9家省级优质治未病中心,实现二甲中医院治未病科全覆盖。
三、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提升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
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建设全省重点实验室。推进贵州省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等建设。启动遴选省中医药局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强化学科领域布局。建设重点学科5个,争取达到西南领先水平。强化有组织科研。2025年省级中医药、民族医药科研项目立项不低于200项。强化中医药传承挖掘保护。推进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保护。加强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站)建设。
四、坚持夯实基础,着力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深入谋划人才工作。健全表彰奖励和薪酬激励机制。积极推动“贵州省名中医”工作。深入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持续做好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持续举办“黔医人才计划”广东班、上海班,培训骨干不少于100人。加强中医馆骨干人才、村医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工作,分别培训300人、3500人。进一步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招录,分别招录70人、480人、90人以上。
五、坚持“三个带动”,着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中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深入实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推动“定制药园”规范化种植,推广应用贵州省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遴选培育“贵药”大品种、大品牌,会同有关部门培育一批“药食同源”产品。推动中药传承创新。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支持药品生产企业或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建设中药制剂中心(室)。支持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调剂至贵州医院使用。深化提升中医药影响力和传播力。推进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康养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举办第三届“贵药膳”大赛。依托各类展会活动,推出中医药康养线路和产品。
六、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拓展中医药文化传播。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落实《贵州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争创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5%。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泛乌蒙山等地区的中医药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新时代神农尝百草”行动。推进中医药国际交流,推动“贵药”走向世界。
七、坚持统筹兼顾,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守好安全底线。
防范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的风险。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面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防范中医药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坚决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好意识形态阵地。防范出现矛盾纠纷极端事件的风险。扎实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健全医疗纠纷排查化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