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医改示范县,遵义市余庆县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勇于创新,破解医改难题,直面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自2024年12月起,在全域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迈出了构建“大医疗”体系的关键一步。
2月18日—19日,本报记者走进余庆县卫健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子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倾听全域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的初衷,跟随患者全流程体验就医流程,直观感受这一政策实施带来的成效。
公益出发
“大医疗”惠及当地群众
“先诊疗、后付费”即从患者看病先行垫付医疗费,看完病后走医保报销程序,转变为医院先垫付医疗费,患者看完病只需缴纳个人自付费用,其余费用由医保部门直接支付给医院。
在贵州,县级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已实施多年,但仅限于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孤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一般脱贫户等七类人群。
余庆县是典型山区农业县。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财政收入不高、人口基数小的县份,却将“大医疗”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新一轮医改工作启动后,余庆县连续多年将人员工资、历史债务、发展投入等纳入财政保障,为医院发展兜底护航。2023年县域年卫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的10.51%,较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
与大多数县份一样,余庆县各级公立医疗机构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也曾仅面向七类重点人群,全域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是该县将“大医疗”理念一以贯之的又一举措。
“让群众享受公平可及、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始终是我们的目标。全域户籍人口全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也是一种公平与普惠。”余庆县卫生健康局局长王勇如是介绍实施这一政策的初衷。
户籍人口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这是否会给医院带来资金风险?如何在惠民的同时助力医院发展?为此,余庆县制定了分步实施规划,率先在乡镇进行了试点。
试点实施
提高医疗服务竞争力
花山乡卫生院是该县率先全面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的公立医疗机构。
由于地处偏僻,群众生活贫困,面对疾病,大多数村民们往往是小病不去治、大病治不起。
“尽管医保制度日趋完善、报销比例高,但患者到院就诊得知需住院治疗后,沉默离开的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数额不小的预交金成了不少家庭的负担,如果不能及时缴纳,一些危重病情的治疗就会被延误。”花山苗族乡卫生院院长姚庆国说。
以患者为中心,花山苗族乡卫生院率先探索实施户籍群众均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凡是花山苗族乡居民,办理入院手续时,只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无需缴纳住院预交金。这一举措打破了居民就医的困局。自2020年启动实施以来,已有5402人次居民因此受益。政策实施不仅惠及当地居民,还盘活了医院发展棋局。2024年,医院年诊疗人次达32926人次,较2023年增加了29.93%。
继花山苗族乡卫生院之后,余庆县各乡镇陆续开展了此项工作。子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城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子营街道服务人口众多,其中以老年人群体居多。
“考虑到老年人群体就医的便捷性,2021年底,中心全面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同时简化就诊流程,实现了就诊人次、医疗收入、群众满意度三个提升。总收入从2021年底的200多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570多万元,并在2023年超过了900万元。”子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池兴刚说。
全面实施是否会对医院资金流产生影响?针对记者提问,池兴刚表示,余庆县文化源远流长,医保机制健全。除去医保报销的费用,个人自费部分较低,不但没有造成压力,反而吸引了更多患者就医,激发职工干事热情。
心中有火,前路自亮。截至2023年底,余庆县8镇1乡1街道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覆盖,诊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居民就近就医成为常态。
全域实施
实现患者与医院双赢
随着各乡镇、街道试点成功,“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深受群众欢迎,在县级医疗机构的实施提上了日程。2024年12月起,余庆县人民医院全面推行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便民服务,开启了全域公立医疗机构面向户籍全人群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服务的新时代。
为确保这一便民政策顺利实施,余庆县做了长期准备,从建立诚信机制、健全家庭医生服务网络、优化支付流程、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全方位为“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的实施保驾护航,确保在惠民利民的同时,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实现医患双方共赢。
来自敖溪镇的陈大娘春节前后两度住院,切实感受到了这一政策带来的利好。“儿女上班忙,年前因为泌尿系统感染住院治疗,预缴金还是护士带着我去一楼收费处办理的。年后喝水少了又复发,这次住院到现在还没交过钱,出院时直接医保结算,真是一件大好事!”
同在一个病房住院治疗的安大娘,前几日因肾结石发作,被救护车紧急送至县人民医院。做了积水引流手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听闻记者一行的来意,安大娘的家属说道:“原先还以为医院忘了让缴费,害怕耽误老人的病情,从救护车上下来后我就赶紧跑到了缴费窗口。护士告诉我可以直接出院结算,真是太好了!一点时间都没耽误,老妈入院第二天就安排了手术。现在等引流恢复一阵,炎症减轻后就能做结石手术了。”
与县人民医院仅隔几百米的县中医医院,在收费窗口、一站式服务中心等处,醒目地写着“先诊疗、后付费”。2月19日15时许,记者跟随患者体验了一次就医入院流程。此时门诊患者较上午稍有减少。来自职校的曾老师结束教学任务后到针灸科就诊。结合患者既往腰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的病史,医生建议住院治疗,并开具了住院单。
在导医的指引下,15时20分,曾老师拿着住院单从门诊来到针灸科。护士接过住院单后,为其安排了床位和医师,并为其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一番准备后,15时35分,曾老师开始接受针刺治疗及中药包热敷。不适稍减,曾老师竖起了大拇指:“从就诊、入院到接受治疗,整个过程不到半个小时,太及时了,还很便捷,人少受罪!”
政策全域实施为医院双赢提供了新路径,据统计,2024年,全县医院年诊疗人次达143万余人次,较2023年增加了15.07%。
“‘先诊疗、后付费’,看似是一种就医付费结算方式的小改变,却是医患之间良好信任关系的质变。通过建立合理的支付流程和风险管理机制,医疗机构可以更好地吸引患者,提高服务水平,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减轻患者垫资就医的负担,让患者得到及时医治,这正是公立医院‘救死扶伤’使命的体现。”王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