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深受颈椎病困扰的张大伯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黔东南州中医医院进行治疗。通过银质针疗法,张大伯的病痛得到了缓解。
“与传统针灸治疗不同,银质针是由85%白银混合少量特有金属组成的。”黔东南州中医医院学科带头人蒋泰媛介绍,银质针疗法是在患者疼痛部位进针,针尖达到骨面,针尾放95%酒精浸泡的艾炷,再点燃艾炷使药物温度传到病变部位,能有效消除局部炎症刺激,缓解局部肌肉粘连及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患者疼痛,控制病情进展。
怎样助推银质针事业高质量发展,让这项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百姓?黔东南州中医医院骨伤科通过标准化建设,为银质针事业注入了新活力。
标准化建设是银质针事业发展的关键支撑。2024年1月9日,黔东南州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标志着贵州省公立医院首个此类中心揭幕。该中心加大对银质针领域标准制修订的投入,有力推动了银质针领域标准化发展。
在标准体系构建上,黔东南州中医医院骨伤科成绩显著。该院牵头制定的5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团体标准,包括《银质针门诊建设指南》《银质针技术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指南》等,已全部完成制定并发布。这些标准与《银质针技术操作规范》共同构建起银质针领域基础标准体系。其中,《密集型银质针疗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技术操作规范》还入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适宜技术国际推广项目库。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黔东南州中医医院骨伤科积极探索。在蒋泰媛的带领下,多项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实现了标准与科技创新的融合。2024年10月,相关项目荣获了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奖5项。
标准化建设还引领了国内首个银质针门诊及病房的建设。此前,银质针门诊病房在多方面缺乏统一标准,制约行业发展。蒋泰媛牵头制定相关标准并发布后,2024年5月8日,我国首个“银质针门诊”及“银质针病房”在黔东南州中医医院揭牌成立。
目前,银质针疗法已成为黔东南州中医医院骨伤科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众多患者解除病痛,成为医院的一张特色名片。(本报记者 谢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