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医院放射科,CT检查室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日复一日地运转着,为医生提供着准确的诊断依据。然而,就在这看似平常的检查过程中,有时却会突发紧急情况——碘对比剂过敏反应。这一场景,对医务人员而言,是考验,也是责任,而对患者和家属来说,则可能是惊心动魄的一刻。
什么是碘对比剂
碘对比剂,也被称为碘造影剂,是医学影像检查中的“得力助手”。在CT、DSA等影像检查中,它能够增强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影像对比度,帮助医生更清晰地发现病变。常见的碘对比剂有碘普罗胺、碘海醇等,它们通过注射入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达需要检查的部位,从而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然而,正是这一“得力助手”,在某些个体身上,却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碘对比剂过敏反应是怎么回事
当碘对比剂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统会“视而不见”,但某些个体的免疫系统却会错误地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就像对待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一样。免疫系统一旦启动免疫应答,就会释放组胺、白三烯等多种炎症介质,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生理变化,从而引发过敏症状。这就是碘对比剂的急性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注射碘对比剂后1小时内,也被称为碘对比剂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类型及表现
碘对比剂过敏反应根据患者的反应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三种类型。
轻度过敏反应——
皮肤反应:最常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全身各处可能出现的皮肤红斑或荨麻疹,一般面积不大,未累及全身。
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患者会感到上腹部不适,甚至呕吐出胃内容物,但一般不严重。
呼吸道症状:包括打喷嚏、鼻塞、咳嗽等。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头痛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注射碘对比剂后很快出现,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或经简单处理后缓解。
中度过敏反应——
皮肤反应:比轻度反应重,可见全身大面积红斑或荨麻疹。
水肿:面部、口唇、舌头、咽喉等部位可能出现水肿,导致声音嘶哑、吞咽困难。
呼吸系统症状:因支气管痉挛,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心慌)、血压轻度下降(收缩压在90-70mmHg之间)。
重度过敏反应——
这是最严重的过敏反应。患者会突然出现意识丧失、身体抽搐、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出现脉搏细速、血压大幅度下降的休克表现,甚至心脏骤停。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过敏反应的应对措施
面对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医务人员需要迅速而准确地采取措施。
轻度过敏反应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停止注射碘对比剂后,症状会逐渐缓解。可以静脉注射10毫克地塞米松,尽快消除过敏反应。如患者皮肤瘙痒、红斑等症状明显,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抹皮肤来缓解瘙痒。对于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以让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误吸,同时适当给予止吐药物,如苯海拉明、胃复安。
中度过敏反应的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率等。肌肉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并提升血压。针对患者血压下降,可以输生理盐水以补充血容量,并给患者吸氧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如果咽喉水肿严重导致患者无法呼吸,可能需要紧急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证气道通畅。
重度过敏反应的抢救:这型过敏反应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进行抢救。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呼吸停止时,尽快行心肺复苏。此型过敏反应非放射科团队能轻易处理,需紧急呼叫急诊或ICU等专业急救团队,使用除颤仪等设备进行进一步的抢救,并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直到患者抢救成功。
过敏反应的预防
预防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关键在于事前的准备和评估。
询问过敏史:检查前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如海鲜、药物、牛奶过敏等。
预防性用药:对于有过敏风险的患者,可在检查前给予预防性的药物,如使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来减轻或预防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
结语
碘对比剂过敏反应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却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患者和家属也需要了解相关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配合医务人员进行救治。通过事前的准备和评估,以及事中的迅速应对,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碘对比剂过敏反应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