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2025年02月28星期五
全国统一刊号:CN52-0041

在线读报从孕期到产后的一站式护理 - 数字报刊系统

按日期检索

二月 2025
01
0203040506708
0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电子报刊阅读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孕期到产后的一站式护理

作者:浦北县人民医院 王丽琼

怀孕到分娩,再到产后的恢复,是女性生命中的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阶段。这一过程中,准妈妈们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巨大变化,还要应对心理上的波动和挑战。为了确保母婴健康,一站式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所谓一站式护理,是指从孕期、分娩到产后,提供全程、全面、专业的护理服务。本文将为准妈妈们详细介绍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护理知识,帮助大家安心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孕期护理

孕早期(妊娠13周末以前)从确定早孕开始B超提示6-8周宫内孕,可见胎心搏动,建立孕期保健手册,推算预产期、评估孕期高危因素、测量血压、体重、BMI。在孕早期,准妈妈们会经历一系列身体变化,首先是早孕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改变等,这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所致。乳房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胀痛,为将来的哺乳做准备。

常规检查:在孕11-13周+6进行B超检查,测胎儿颈部透明层厚度(NT) ,筛查胎儿有无异常,如超过时间可在14-15周+6天,检测NF。

重点护理建议:在孕早期,胚胎较为脆弱,准妈妈需保持良好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禁性生活,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宠物,慎用药物,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尽管早孕反应可能影响食欲,但仍需努力维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叶酸的绿叶蔬菜、坚果等食物,并且每天补充叶酸0.4mg,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

孕中期(第14-27周末)进入孕中期,准妈妈的腹部开始明显隆起,体重逐渐增加,胎儿进入快速生长期。

常规检查:16-20周+6进行唐氏筛查或13-22周+6进行无创DNA检查,以评估胎儿患唐氏综合征的风险,23-26周进行四维彩超观察胎儿形态结构,排除畸形。

重点护理建议:孕中期,准妈妈应选择透气性好、宽松舒适的孕妇装,避免束缚腹部影响胎儿发育,并适量进行如散步、孕妇瑜伽等运动,以增强体质,为分娩做好准备。同时,随着胎儿生长,营养需求增加,应加强蛋白质、钙、铁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绿叶蔬菜等。胎动是胎儿在母亲体内安危的重要标志,孕妇一般在怀孕16-20周开始自觉到胎动,孕妇密切观察胎动情况,可及时发现潜在性的胎儿宫内缺氧的危险。

孕晚期(第28周及其后)孕晚期,准妈妈会感到更加疲惫,尿频、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同时要做好分娩的准备。

常规检查:30-32周行B超检查定胎位,28周行脐血流检测、32-34周后行胎心监护,35-37周行B族链球菌培养。

重点护理建议:孕晚期,准妈妈需每天监测胎动,以及时了解胎儿宫内活动情况,胎动夜间和下午较为活跃,妊娠28周以后,胎动计数<6次/2小时提示有胎儿缺氧可能,应及时就医。同时,学习分娩呼吸法,如拉玛泽呼吸法,可减轻分娩疼痛,提升效率。还应提前准备待产包,包含妈妈换洗衣物、护理垫、卫生巾及宝宝衣物、尿布等必需品,避免分娩时忙乱。此外,要了解产假和陪产假政策,合理安排工作,确保分娩后有充足时间休息和照顾宝宝。

分娩与产后护理

分娩过程与护理

分娩过程包括开口期、娩出期和胎盘娩出期。自然分娩依赖子宫收缩和产道力量,而剖宫产则在特殊情况下通过手术实施。为提升分娩体验,可采用无痛分娩,通过硬膜外麻醉减轻疼痛。

产后即时护理

分娩后,妈妈需密切观察产后出血情况,尤其在产后2小时内,如有异常需及时处理,并通过按摩子宫和使用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宝宝则需进行新生儿评估,包括Apgar评分,以确认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尽早实现母婴皮肤接触和吸吮,有助于乳汁分泌和母婴情感交流。

坐月子与身体恢复

坐月子期间,妈妈应遵循“清淡、营养、易消化”的饮食原则,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寒凉和刺激性食物。产后应尽早下床活动,促进恶露排出,避免血栓形成,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产后修复运动,如凯格尔运动,帮助盆底肌恢复。心理调适同样重要,妈妈应保持愉快心情,与家人多沟通,如有情绪低落或焦虑,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母乳喂养与产后检查

母乳喂养时,妈妈应采取舒适姿势,确保宝宝正确含接,避免乳头受伤。涨奶、堵奶问题可通过热敷、按摩和使用吸奶器等方法缓解。产后42天,妈妈和宝宝都应进行产后检查,评估身体恢复情况。妈妈需检查血压、血常规及妇科情况,评估子宫恢复和伤口愈合;宝宝则需测量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并进行心肺、神经系统检查,以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

结语

从孕期到产后,一站式护理为母婴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准妈妈们应了解并掌握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护理知识,共同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贵州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    多媒体数字报刊系统

黔ICP备18005754号      技术支持:兴乾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