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24日,2025年全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
会议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和全省两会工作要求,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任务。
会议指出,2024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大力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健全完善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抓重点求突破、抓关键强支撑”思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争取优质医疗资源实现新突破,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得到新改善,卫生健康行业面貌发生新转变,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会上,铜仁市卫生健康局、贵阳市观山湖区卫生健康局、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遵义市余庆县龙溪中心卫生院分别就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落地优化生育政策助力人口高质量、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等工作作交流发言。
在此,本报整理刊载,进行展示。
铜仁市
持续深化医改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近年来,铜仁市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把稳医改定盘星
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一把手”工程推进。铜仁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部署,市委书记、市长、分管市领导定期调研指导,2024年专题研究4次、调研指导7次。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实行台账销号管理。
统筹推进公立医院党的建设。铜仁市委组建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组,以公立医院党建“三带六提升”为抓手,不断完善党建责任体系,夯实医改保障。全市36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100%设立党委,建成规范化基层党支部212个,医技骨干担任临床医技科室党支部书记占比99.53% 。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纳入地方党委综合考核,专项考核组设在同级卫生健康局,“一院一策”制定年度考核指标,市、县每年分级考核,考核结果与医院工资总量和主要负责人年薪挂钩。
全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筑牢医改压舱石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和均衡布局。获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投用,铜仁市妇幼保健院人类辅助生殖中心通过验收,创新推进3个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增“三甲”综合医院、“三甲”中医医院各2家。
提升县乡村医疗服务能力。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10个区(县)全部纳入试点,已建成紧密型医共体16个,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铜仁全市81.5%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能力建设标准,8家创建为二级综合医院。印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服务指南》,已建成延伸服务点40个,惠及群众53万余人。印江自治县中心村卫生室改革试点效果获肯定性批示。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疾控体系改革全面完成,在全省首批开展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试点。积极推进医防融合,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为抓手,探索实施慢病医防融合服务新模式。
重点聚焦公立医院公益属性
牵稳医改牛鼻子
全面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认真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6项投入,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长期稳定在20%以上。
扎实开展薪酬制度改革。按照医疗机构类别和业务收入不同,分阶段、差异化推进,在公立医院实施并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卫生机构、疾控机构、采供血机构有序实施,实现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两个允许”全覆盖。
扎实开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创新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日间病房”“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儿童康复按床日付费”等改革。
扎实开展数字化赋能改革。成功申报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市、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卫生健康特色),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服务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典型案例,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570项。
(铜仁市卫生健康局)
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
观山湖区卫生健康局
优政策提能力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4年,贵阳市观山湖区紧紧围绕“谋、抓、提、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谋划布局 强化体系建设
坚持高位推动。观山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口发展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常委会、常务会,指导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出台了托育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优化生育政策的若干措施等文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观山湖区卫生健康局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全国生育友好工作先进单位。
优化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研究破解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统筹推进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细化工作目标。将托育机构备案纳入政府年度目标任务,将托位数作为“强省会”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提升托育服务供给水平。截至2024年12月,观山湖区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65个。
落实工作保障。观山湖区政府投入4300万元用于开展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体系建设工作,乡村两级网络健全,镇、街道均成立公共管理办公室,明确专人专职从事人口家庭相关工作。
抓实政策 强化奖补措施
积极落实教育、税收、保险等措施。按照优化生育政策的若干措施,认真落实相关社会保障政策。2024年,共拨付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9270.44万元;发放助学金348.7万元;减免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专项附加税491万元。
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奖扶政策。投入计生奖励扶助资金877.5万元,惠及计生奖励扶助对象1.2万人次。为特殊家庭发放慰问金和报销住院费用18.7万元。
建立多种补贴机制。观山湖区建立了托育机构运营、建设、示范创建及生育三孩慰问等多种补贴机制,为已备案的13家普惠托育机构,兑现建设和运营补贴22.5万元;为生育三孩的154户家庭,发放一次性慰问金7.7万元。
提升水平 强化服务保障
积极开展优生优育服务。普及优生知识,向育龄夫妇开展遗传、孕期、营养等知识指导,传递科学全面的优生理念。认真落实生育全程管理,完善孕产妇保健服务流程,为孕产妇保驾航。同时,开展婴幼儿基础护理、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心理调适等技能培训,帮助父母更好承担育儿责任,促进孩子全面发展。2024年,观山湖区出生人口7642人,同比去年增长11.8%,人口自然增长率7.92‰,出生人口实现正增长。
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服务。严格落实双岗联系人制度,积极开展优化生育政策服务,已为203名特殊对象提供中医康养和135户家庭开展家政清洁等服务。
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以区级托育服务指导中心为基础,构建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托育服务供给体系。截至2024年12月底,完成3家村级托育服务室建设,5家托育服务站正在建设中。同时,加强托育机构的管理,制定了备案流程和签订《医育结合服务协议》;开展托育服务培训,每半年联合相关部门对机构进行联合巡查督导工作。
引导倡导 强化氛围营造
积极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在传统节假日、特殊纪念日,利用微信小视频、发放资料等方式开展婚育新风、普惠托育、健康生活、生育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共计15余场,服务群众8000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种10000余份,播放优生优育健康宣传片5部。
加强社会宣传倡导。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形成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定期开展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家庭教育课程和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7场,参与群众达7000余人,为生育友好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
(观山湖区卫生健康局)
托育机构工作人员与孩子及其家长“互动”。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聚能专科学科建设 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 十四五 ”以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紧紧围绕“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的工作目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多举措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优化规划布局,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院长担任双组长的重点专科(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研究制定《临床学科分类遴选管理办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及专科建设方案。
明确发展目标,促进优质资源扩容。明确5年为建设周期,打造以国内一流为目标的品牌专科(学科)、以省内领先为目标的优势专科(学科)、以区域特色诊疗为目标的特色专科(学科)。
强化建设保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对院内遴选确定的品牌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分别按照200万元/年、50万元/年、30万元/年提供院内资金补助。目前,已遴选重点专科(学科)24个,累计投入建设经费5000万元。同时,对已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科室,按照中央资金1:1的比例提供配套经费。
强化结果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各层级建设专科(学科)开展全过程管理,实行年度检查、中期检查、期末验收。同时,将重点专科(学科)建设成效纳入科主任三年任期目标考核和科室年度目标绩效考核方案,考核结果与科主任任免、科室绩效挂钩。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先行先试,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优化临床专科建设与管理。目前,医院遴选试点科室48个、主诊医师189名、建立155个诊疗组,并进行独立核算。
打造创新体系,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临床与基础研究交叉融合、医工交叉融合等跨领域联合攻关,麻醉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儿科获批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及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心血管内科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项目,消化内科获2023年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神经内科获批贵州省脑功能与脑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核医学科获批国内顶级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资质。
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专科(学科)立项取得新突破。累计获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级4个、省级17个,儿科学、烧伤整形外科学、消化病学、麻醉学、心胸外科学获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重点优势学科建设项目。2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获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医师”荣誉称号。
重点专科(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地中海贫血基因发现并用“遵义血红蛋白”命名加入国际基因库,普惠型造血干细胞移植辐射到亚太地区国家,在省内率先开展左心辅助装置(人工心脏)植入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手术、淋巴管吻合治疗老年痴呆等先进技术。2024年,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CMI值达1.1759,排名全省前列。
助力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开创新局面。发挥临床重点专科(学科)辐射带动作用,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烧伤整形外科常年有20余名省外知名医院医务人员进修。牵头建设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内科专科联盟,吸引203家医院加入。选派12名业务骨干到3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医院担任院长、科主任,助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专题报道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经验。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遵医附院眼科开展贵州省首例房角镜辅助的360°小梁切开术。
余庆县龙溪中心卫生院
强基夯能建中心 上承下带激活力
自2022年列入贵州首批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单位以来,遵义市余庆县龙溪中心卫生院按照“强基夯能、上承下带”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的建设。2024年11月评审认定为二级综合医院。
强基固本 夯实发展基础
完善功能布局。对照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规划设置床位120张,按照床位1:1.4配备医护人员;从行政、医疗、公卫、医技、中医等5个方向布局功能区域;规范设置门急诊、住院病房、医技等32个科室,将全科医学科、急诊科、儿科、中医科打造成特色优势科室,医院功能布局更加全面合理。
完善基础设施。投入资金580万元,改建业务用房1580平方米,设置公共卫生楼和发热门诊,升级改造检验科,建成标准化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心供氧及负压系统实现开放床位全覆盖,健康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
完善医疗设备。根据群众需求,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新增腹腔镜、胃肠镜、手术显微镜、16排螺旋CT、口腔CT、呼吸机、动态血压、动态心电、眼底照相仪等18种诊疗设备,丰富诊疗项目,群众就近就医获得感明显增强。
提质赋能 激发内生动力
注重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人才培优工程,制定五年人才培养规划和年度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临床一线医生进修培训全覆盖,自主培养正高职称10人、副高职称12人、中级职称22人,做到正高职称临床科室全覆盖;医共体内流动规培生4人,医院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注重学科建设。成功开展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断指再植术及肢体重要血管神经吻合术等27项新技术新业务,显微外科实现“零突破”;三四级手术占比较建设前提升31.86% ;开展小针刀、电疗等中医适宜技术15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病种从147种增加到213种;2024年就诊10.73万人次,接诊镇外患者2.78万人次,较建设前提升14.85%。
注重运行管理。建立支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探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严格耗材及药品采购管理,持续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医院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医务性收入较建设前提升3.2个百分点,药耗占比较建设前降低4.1个百分点。
协同联动 促进服务同质
强化辐射带动。上承医共体牵头医院优质资源,2022年以来,县级牵头医院长期派驻专家7人,带动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2项;下带周边乡、村协同发展,累计派驻医疗、护理、院感等专业技术人员65人次,主动履行辐射带动职能。
强化医防融合。持续深化“1+3+ 1”家医签约服务内涵,探索实施家庭健康联络员制度,实行“分片包干、网格化管理、团队协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线上线下双向服务,变群众“求医上门”为医生“送医入户”,家医签约服务由“有”变“优”,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强化便民惠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将慢病处方、病历复印、医保服务、投诉接待、健康体检等多项服务纳入“ 一站式”办理,全员实施“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惠民服务,患者就医体验持续改善。
(余庆县龙溪中心卫生院)
余庆县龙溪中心卫生院。
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
建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人民群众有“医”靠
近年来,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以下简称“浙毕医院”)全力推动“管理、文化、技术”三平移,实现与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同质化”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医”靠。
积极争取 高位推动“聚力发展”
党中央和国家“真关怀”。2023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出席浙毕医院揭牌仪式,各民主党以实际行动,持续兑现对毕节的庄重承诺,充分体现了中央和国家部委对毕节的最大关怀和最大支持。
省委、省政府“真重视”。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现场调研、研究解决浙毕医院实际困难。省卫生健康委领导9次到医院调研指导,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亿元、省级补助资金1.77 亿元,为金海湖院区如期全面开诊提供有力保障。
输出医院“真心建”。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多次莅毕指导,对医院建设运营管理把关定向。目前,长期派驻在毕专家20名,短期专家106人次到项目医院开展工作。
地方政府“真支持”。毕节市政府多次专题调度、市直部门驻点指导,市级财政累计支出品牌服务、专家薪酬等经费1.63亿元。2024年12月,金海湖院区全面开诊,正式开启“一院两区”发展新模式。
浙毕齐心 攻坚克难“同质发展”
科教研深度融合。浙毕医院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4个,儿科建成省级临床重点学科。获批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立项8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实现毕节市医疗机构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突破;医学检验科通过全球ISO15189认证评审,新增发表SCI论文94篇。引进GCP项目12项、IIT项目5项,项目数量位列全省第六,每百人科研经费较2022年的5.5万元增加至68.65万元。
人才培养同质提升。实施“骨干培育”工程,成立“名医工作室”12个,28名派驻专家与53名业务骨干建立“师徒”关系,着力培育一批“带不走”的高质量本土人才。同时,浙毕医院即将选派1人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研修3年,选送171人到浙江省人民医院进修培训学习。
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建成全省首家5G远程机器人手术中心,引进新技术、新项目250项,完成全球首例1项,填补西南空白10项、省内空白15项。
辐射带动 勇担使命“整体发展”
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七星关区等9家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建成西南地区首家远程超声会诊中心,已有8家联盟单位,并逐步扩展至云南昭通、广西北海等地,逐步实现“立足贵州、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的功能定位。
不断提升诊疗能力。合作共建以来,门急诊接诊累计161.83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34.27%;出院患者累计12.80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45.23%;手术人次3.75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38.85%。吸引市外来院就诊7.81万人次,住院、门诊次均费用分别同比降低19.20%、6.67%。
广泛开展学术活动。39个健康科普作品被选入贵州省健康科普资源库。主办承办学术活动70余场次,积极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
坚定信心 凝心聚力“创新发展”
浙毕医院将围绕“十大中心”建设目标,持续推进浙毕医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同质化发展推进。围绕“1+3+5”建设思路,用好“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资源,谋划建设区域内群众危重症转诊会诊中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中心等十大中心,高质量推动“一院两区”发展。
坚持专科学科引领。建立“毕节市特产植物临床应用研究中心”,持续引进新技术、GCP新项目,不断加强学科建设,推动临床诊疗能力迈上新台阶。
坚持人才培育优先。加大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力度,扩大“骨干培育”工程,不断创新“师带徒”模式,将培育本土人才队伍作为浙毕医院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整体提升医院诊疗能力和水平。(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
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黔西市人民医院医联体合作签约仪式上,“张骏教授名医工作室”“王佳峰教授名医工作室”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