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穿孔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内容物外溢到腹膜腔,引发化学性腹膜炎。作为溃疡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上消化道穿孔在溃疡患者中约占5%,且多发于30-50岁的青壮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临床中,手术治疗是上消化道穿孔的主要干预手段,而术后的科学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上消化道穿孔后的各项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表现
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剧烈腹痛:患者会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这是胃穿孔最初阶段最明显的症状。疼痛最初位于上腹部和穿孔位置,呈现刀割或灼烧样疼痛,且具有持续性,但也可能阵发性加重。疼痛会在短时间内扩散至全腹部,最终可能蔓延至肩部,产生刺痛和酸痛感。
休克症状:穿孔初期,患者可能伴随休克症状,如脸色苍白、冒冷汗、血压下降等。随着病情发展,如细菌性腹膜炎和肠麻痹,患者可能再次出现中毒性休克症状。
恶心和呕吐: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肠麻痹时会加重,伴随腹胀和便秘。
其他症状:发烧、白细胞增多等症状也可能在穿孔后数小时内出现。
为患者创建良好环境
良好的住院环境对于上消化道穿孔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特别是考虑到患者通常对疾病性质和医院环境不了解,容易产生恐慌、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具体做法包括:
沟通与交流: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上消化道穿孔的主要原因和病征,注意言辞,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
安静舒适的环境:无论是在诊断室、手术室还是病房,患者都需要处于安静的环境中。护理人员应确保环境安静,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
关注患者术后护理
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术后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充分关注以下几点:首先,要科学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手术方式与麻醉类型,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全身麻醉患者在其昏迷期间,应保持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以确保呼吸顺畅;而硬膜外麻醉患者则需去枕平卧4-7小时,同时头部也应偏向一侧,以保障安全。
其次,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变化,术后6小时内若血压稳定,可调整为半卧位,以减轻疼痛、缓解腹部切口张力、促进呼吸顺畅并预防脓肿。最后,护理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体征与神志变化,术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测量一次血压和心率,随后逐渐调整测量频率,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恢复期。
对“二管”的有效护理
“二管”指的是腹腔引流管和胃肠减压管,它们在上消化道穿孔术后护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腹腔引流管的护理:腹腔引流管的主要作用是将腹腔内的渗出液引流至盆腔最低位,减少毒素吸收。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内出血,每天更换引流袋,观察引流液颜色和量,防止逆行感染。
胃肠减压管的护理:胃肠减压管对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患者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科学观察胃管情况,关注胃管内液体的流量和颜色,保证胃管通畅。术后1-2天,残血流尽后,流出的应为淡黄色胃液。为促进伤口愈合,需观察胃管内气压,减少胃部积液和积气。如胃管内有食物残渣或凝固血块,应及时冲洗或更换胃管。
饮食方面护理
合理饮食护理是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的有效措施。术后,患者的消化道需要建立新的解剖生理关系,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饮食科学,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
术后3天拔除胃肠压力管,患者可少量饮水。
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流食,进食量40-90ml。
术后第3天,全流食进食量100-150ml,主要进食菜汤或鸡蛋汤。
术后第6天,患者可食用半流质食物。
术后9-15天,可适当进食干饭。
15天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不宜过于油腻。
做好出院指导工作
出院指导是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恢复身体的重要护理内容,也是预防并发症的主要干预手段。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疾病相关知识,制定科学的日常饮食计划,阐述并发症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以便患者及时就医。同时,做好服药指导、饮食指导,为患者制定详细的作息计划。
总之,上消化道穿孔患者治疗后需全面细致护理,包括环境、术后、“二管”及饮食护理和出院指导。心理护理同样重要,应开导患者,助其建立抗病信心,促进恢复。科学护理助患者早日康复。